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常設展

  • 文物大樓
  • 史蹟大樓

3F 展示室


日治時期-戰後臺灣展示室

 

  一場甲午戰爭、一紙馬關條約,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時代巨輪,又將臺灣帶往了另一個方向,臺灣人民對自己命運無從掌控,令人感嘆。

  光緒20(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次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人當然不願接受這項殘酷的事實,於是在同年5月21日宣布獨立為「臺灣民主國」。6月14日,日軍輕易的攻入臺北城,民主國猶如曇花一現,日軍很快的佔領全臺灣。日本初期,臺灣人發揮了不畏強權的傳統,義勇軍化整為零,深入山區不斷作游擊式抗爭。稍後,有組織及計畫的抗日事件,前仆後繼。

  日本統治臺灣,進行殖民地政策,將臺灣視為廉價原料供應與提供消費市場之地,領臺翌年通過第六三號法律,授權臺灣總督,可以自行公布命令、律令,以代替法律,成為打壓臺灣民眾與搜括臺灣資源的惡法。因此激發臺灣人展開非武力抗日的民族運動、社會運動,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林獻堂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影響往後深遠的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大多數為知識份子與青年學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的受降典禮,由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戰後臺灣,歷經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再經過「反共抗俄」的年代,迄今七十餘年。

  七十多年來,臺灣已經從戰後初期百廢待舉的景況,到成為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法治國家,政治上從戒嚴頒布到解除戒嚴,經濟上從民生凋弊到安和樂利,社會上也重視族群平等與多元文化,這些成就都是由臺灣人民共同努力而來。

  本單元即以戰後臺灣發展歷程的幾個面向,分為「戰後政局及挑戰」、「經濟發展與反思」、「社會變遷及檢討」、「兩岸關係與展望」等四大主題,來彰顯斯土斯民的奮鬥精神。

展場一隅1
展場一隅2
展場一隅3
戰後政局與挑戰
展場一隅1
展場一隅2
展場一隅3
戰後政局與挑戰

 

臺灣歷史人物、重要事件展示室

 

  後人是在前人血淚耕耘的大道上向前邁進,本展示室展示在臺灣歷史上的人物及事件。

  臺灣的開發歷史,是先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艱辛奮鬥的最佳生命史,為緬懷先人對臺灣的貢獻,特別將臺灣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於展示室中介紹。另外,臺灣的重要事件,共選擇了八個主題,涵蓋清代、日本、二戰後等三個不同時空,將臺灣歷史事件作一客觀呈現。

  「戰後民主化歷程」展區,內容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反抗威權要求民主及轉型正義深化民主等四大主題,呈現臺灣從威權體制轉型到自由民主的過程,希冀回歸歷史脈絡,思索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權益,是臺灣社會經歷長時間民主轉型的成果。

日本時期臺共事件
戰後民主化歷程展區
臺灣重要事件
臺灣歷史人物
日本時期臺共事件
戰後民主化歷程展區
臺灣重要事件
臺灣歷史人物

國定古蹟模型展示區

 

  配合縮小比例以模型展示,讓觀眾於方寸之間即可博覽全臺重要古蹟,目前現場展示有:澎湖天后宮、淡水紅毛城、臺南孔廟、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金廣福公館、基隆二沙灣砲臺、二鯤鯓炮臺(億載金城)、開基武廟、赤崁樓、大天后宮、臺南五妃廟、西嶼西臺、臺北府城北門(承恩門)、鳳山縣舊城、王得祿墓等,共計18座。

大天后宮
鳳山宗舊城
金廣福公館
二沙灣砲台
大天后宮
鳳山宗舊城
金廣福公館
二沙灣砲台
鹿港龍山寺
彰化孔子廟
西嶼西台
澎湖天后宮
鹿港龍山寺
彰化孔子廟
西嶼西台
澎湖天后宮

西嶼東台
台灣城殘蹟
王得祿墓
二鯤鯓炮臺
西嶼東台
台灣城殘蹟
王得祿墓
二鯤鯓炮臺

赤嵌樓
台北府城北門
王妃廟
台南孔子廟
淡水紅毛城
祀典武廟
赤嵌樓
台北府城北門
王妃廟
台南孔子廟
淡水紅毛城
祀典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