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古早民俗文化之美」專題演講
  本館配合「臺灣古早民俗生活史畫-陳豐章創作系列特展」,訂於本(101)年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2時至4時,於文物大樓一樓簡報室舉辦專題系列演講,邀請陳豐章先生主講「臺灣古早民俗文化之美」。
臺灣古早民俗生活史圖-陳豐章創作系列特展
展覽期間:自101年11月13日起至102年2月27日止(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三樓蓬萊鄉情特展室
開幕日期:101年11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二樓大廳
臺灣書院史料文物特展
  「臺灣書院史料文物特展」、「臺灣古早生活史圖-陳豐章創作系列特展」聯合開幕暨「101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文獻研究」頒獎典禮,訂於民國101年11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於本館文物大樓2樓舉行,歡迎蒞臨參觀指導。
嘟!嘟!嘟!火車起磅-臺灣鐵道史料文物特展
展覽期間:自民國101年11月15日至102年2月10日止(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1樓福爾摩沙特展室(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開幕日期:民國101年11月15日(星期四)下午2時
 

悅讀檔案

馬匹輸出禁令
  19世紀末期,連自行車都尚未流行的年代,馬匹是最珍貴、迅速的交通工具,不但是身分地位崇高的象徵—擁有馬匹座騎者不外是總督、軍方高級將領及經營商行的洋人等,同時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民俗文物小常識

風箏
風箏
  臺灣有句俗俚:「九月九,風吹滿天哮」,臺灣因季節風盛,除了農曆九月之外,也有「二月風吹試春風」、「三月三,風吹放嘎搆(到)唐山」的說法。舊時除白天之外,也有在夜間放風箏之俗,施放前先在風箏上點香或掛一盞小燈,昇空後,點點星火或浮或沈,非常美麗。

  放風箏的時間所以強調節令性,原因在於放風箏受限於季節與氣候的影響。宋朝以後,春季放風箏已成定例。清明節前後,城鎮居民多於城外空曠處放風箏。宋人高承《事物紀源》中把紙鳶列入「歲時風俗類」,即因風箏已有了明確的節令性。清代仍盛行在春季放風箏,大觀園人物放風箏的時節亦在仲春。與中國北方風俗不同的是南方各地常有秋季放風箏的習慣,福建省內即多取九月初九重陽節放風箏。臺灣與福建較近,放風箏之俗相差不遠。

  中國關於風箏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各時代風箏名稱不盡相同,大致有:紙鳶、風鳶、鷂子、風鷂、紙鷂、紙鴟、紙鴉。都借用了飛禽的名字,由此推知最早研製風箏者大約是受鳥的啟發。最早的風箏多用於軍事、通訊、測量、宣傳,其放飛原理與製作技術均不為一般人所知。唐代晚期因有人在紙鳶上設置了琴弦,遇風發聲,聲響如箏鳴,始有「風箏」之稱。後來五代時還有人在風箏上裝置竹笛。但當時風箏仍未普及,不少人對之仍有恐懼之心。風箏得以普及並成為娛樂器具是在五代以後。宋代時風箏方得以全面普及,風箏的生產製作已職業化,銷售管道也建立起來。據宋代有關風俗的記載表明,於清明節期間放風箏逐漸形成風俗。

  瓦片風箏是民間自製風箏中最普及的一種,俗稱「屁股簾」。只需三根竹條即可製成骨架,其中兩根交叉在方紙上,另一根橫置頂端成弓形,下端架三根帶狀紙尾。瓦片風箏的出現在風箏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顯示了風箏的成熟與普及,而且證明了人們對風箏放飛原理的深刻理解,充分表現在運用簡單的造型與結構上。清代風箏在數量、品質、花色品項上均達到歷史以來最高水準,風箏已成一門專業手工藝技術。風箏的設計、製作更注重美學意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肖形風箏。清代早期放風箏就帶有「放晦氣」的寓意,可以「把病根都帶了去」。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地區仍保持的放風箏可以「放走晦氣」的觀念,把風箏放入高空後剪斷牽線讓風箏隨風飄走,象徵著把不吉利、災禍與疾病送走。有些地區還認為風箏是年景的標誌,在立春日,風箏飛得越高,這一年的年景越好。
大埔石刻
大埔石刻
  在馬祖的開發史中,東莒最早期的居民多為海盜。民國42年國軍進駐東莒,在東莒島南邊建築軍事設施時,挖掘到一方約3平方公尺的巨大石碑,其上記述明末抗倭名將沈有容在島上生擒倭寇69名的事蹟,共鑴刻41字,字字方正,每字寬約22公分,共分7行。已指定為三級古蹟「大埔石刻」。
 

臺灣人‧臺灣事

苗栗文昌祠與英才書院
苗栗文昌祠與英才書院
  清代以前,以科舉取士,為了因應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府、廳、縣都設有儒學,執掌教育行政,如報名、入學典禮、祭典及旌表……等,又另建書院,作為生童肄業攻讀經書的場所。

  光緒11(1885)年,臺灣改建行省之後,行政區域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新增若干廳縣,苗栗縣是其中之一。建省政策確立後,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疆界劃分,以及衙署、壇廟(山川、社稷、城隍等)、書院、城郭的興建。苗栗在淡水廳南,原貓裏地方,選定黃芒埔(夢花莊,今苗栗市區)為建城基地,一切公共建設都必須從頭開始。

  光緒12(1886)至14(1888)年之間,各新增廳縣的基礎建設,如火如荼展開。在苗栗設縣後,於縣城設立英才書院的構想,也經確認,並由官方移撥膏火田,作為維持經費。建縣工作,經費龐大,能省則省,英才書院有現成的文昌祠可以借用,運作不成問題,貪圖方便的結果,換來的卻是書院興建,毫無進展,直到光緒20(1894)年割臺前夕編竣的《苗栗縣志》,仍無英才書院硬體建設的記載,雖然如此,志書中仍留下幾則相關訊息。

  《苗栗縣志》有關英才書院紀事,主要是膏火田租息與章程,有此二者,加上借用廟宇,書院便能展開運作。然而綜觀縣志所記,卻無任何著墨,令人不解。反倒是割臺之初所編的《新竹縣志初稿》留有具體記載:「苗栗英才書院(未建),光緒十八年,暫設文昌祠內。將番社租銀在苗栗轄內者,提充英才書院作膏火。」此一記載,為英才書院「暫設文昌祠內」提供具體年份。

  英才書院章程的訂定,在條文之後,附錄「以上章程十則,於光緒17(1891)年經知縣林桂芬詳請院司核定」等字樣,時間恰在「暫設文昌祠內」稍前,顯然是為書院的經營作準備,所言「章程十則」,條目如次:

「款項宜綜核也」
「課期宜編定也」
「山長宜延聘也」
「董事宜選舉也」
「膏火宜酌定也」
「帳目宜核實也」
「僱工宜給值也」
「盈餘宜核出也」
「花紅宜酌給也」
「盤費宜核定也」

  整個章程,從經費來源、課程編定,到人事聘任、經費雜支,鉅細靡遺,實為英才書院最珍貴文獻。苗栗縣的建縣事宜,至光緒14(1888)年底暫告一段落;翌年,首位署理知縣林桂芬正式就任,理論上英才書院的運作,應可立即開展,不須要拖到光緒18(1892)年,其故何在?據目前有關苗栗文昌祠簡介,光緒15(1889)年冬,首任苗栗縣知縣林桂芬抵任,因當時苗栗縣初設,所以把文昌祠作為暫時的辦公場所,一年後才遷到新建完成的衙署。光緒18年,又在文昌祠內的倉頡廳及左護龍設立英才書院,做為苗栗地區主要的教育機構。搬遷本非易事,林桂芬抵任為光緒15年年底,一年之後,加上搬遷時間,已是光緒17年間,正符「於光緒十七年經知縣林桂芬詳請院司核定」史實。

  其次,關於英才書院的議建,某些文獻都稱為光緒13(1887)年,大約依據新竹王石鵬出版於明治33(1900)年的《臺灣三字經》而來,原文為:「(光緒)十三年,臺北設西學堂,又建英才書院於苗栗。」王氏曾於清代從事舉子業,準備應考,所言應有依據。按據《苗栗縣志》英才書院膏火田租息凡兩見,一為北坑田埔,一為「各社裁剩番租缺額撥充書院膏伙經費」臚列如次:

  「北坑田埔,先於光緒六年新、苗未分治之前,連維三與吳恢先等互相爭訟;經前新竹縣施錫衛詳准充作新邑明志書院膏火,年收租穀二百六十五石。十四年分治後,苗邑議建書院,酌籌經費。經廩生湯樹梅以北坑本苗邑管轄,而捐者又苗邑之人,請撥歸苗邑,以作書院膏火之費;當經前知縣林桂芬詳奉宮保爵撫部院劉銘傳如請批准,並准新竹縣將案移還。隨招莊民謝永安具保承耕,每年加租穀六十石,共計年收三百二十五石。」

  「各社裁剩番租缺額撥充書院膏伙經費:……以上十社,共計租穀五百三十石。……光緒十四年分治後,前知縣林桂芬分別裁減,計租穀五百三十石;詳准撥歸苗栗英才書院,以作生童膏火。因當時未定撥歸年分,故又經知縣沈茂蔭詳奉院司:定以光緒十八年起,歸苗栗徵收,給書院開用。」

  兩則租息文獻,均提到光緒14(1888)年「分治」移撥,但值得注意的是北坑田埔部分,有「苗邑議建書院」之語,所謂議建,只是有此計議,故在分治階段,先預留田租,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光緒13或14年,是否已經出現「英才書院」名稱,也許還是個值得考究的問題。

  苗栗文昌祠位於苗栗市區西南,光緒8(1882)年,由例貢生林際春、廩生陳萬青、生員黃文龍、監生邱蘊常、范炳輝等倡建,祀文昌帝君,於光緒11(1885)年落成。光緒15(1889)年,知縣林桂芬抵任之際,仍屬新建不久的結構,故得林氏青睞,先借用為縣署,接著又充英才書院課授生童之所。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在臺灣教育發展史上,苗栗的確出現過英才書院,也曾正式運作,但因特殊原因,英才書院自借用文昌祠之後,直到割臺停辦,從無自建房舍,因此論述臺灣書院興廢者,往往會將苗栗文昌祠、英才書院劃上等號,徒增困擾,其實兩者各有所司,且田租亦不相同。英才書院只是清代苗栗文昌祠的房客之一,不能混為一談。苗栗文昌祠雖因英才書院而名益顯,不過時過境遷,登堂入室,已無當年任何作育英才文物可供憑弔。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3卷3期暨《別冊》42號
  本館《臺灣文獻》季刊63卷3期暨《別冊》42號已發行,歡迎關心臺灣史與中國近代史之專家、學者、<td>孜孜學子、社會大眾參研,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刊載【國民與外交】專輯4篇、【一般論述】4篇、【史料介紹】1篇;《別冊》文章6篇。
《警界硬漢‧王一刀-前警政廳王一飛廳長口述訪談》
  本館執行「臺灣省政人物口述訪談計畫」之第三本訪談文稿《警界硬漢‧王一刀—前警政廳王一飛廳長口述訪談》,已於101年10月印製出版。該計畫於民國98年及100年各出版一輯,惟前兩輯係採將幾位廳處首長或副首長之訪談文稿合輯出版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本(101)年9月份編目上架入館圖書共計226冊,內容涵蓋近期本館蒐藏之志書族譜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本月份編目上架入館圖書226冊清單。圖書室目前藏書近6萬8,000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藏介紹
  近年來,許多人開始投入臺灣史的研究,臺灣研究蔚然成風,也漸成為顯學。本館圖書室典藏許多與臺灣有關的圖書文獻,將陸續分次進行介紹,以下列舉本館研究員之相關著作3本扼要介紹,歡迎有興趣之大眾來館瀏覽。
 

館務訊息

臺灣文獻講座:「旅遊的收穫」
臺灣文獻講座:「旅遊的收穫」
本館張館長鴻銘拜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本館張館長鴻銘拜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參訪花絮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參訪花絮
本館張館長鴻銘受邀參加「遙吟、榮耀 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開幕式
本館張館長鴻銘受邀參加「遙吟、榮耀 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開幕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石瑞彬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林承彬 王嵐渝 謝東勝 蔣美貞 洪明河 張麗玲 趙麗卿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