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演講: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本館與國史館合作,於本(107)年1月至3月間,每月辦理一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2場將於2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邱彥貴主講「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徵稿
「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徵稿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預訂於本(107)年8月23~24日(星期四〜星期五)舉辦「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凡以臺灣總督府檔案(包含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拓植株式會社)等檔案為主,還可結合其他史料,並延伸歷史長度上至淡新檔案,下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檔案,撰寫相關議題之研究,歡迎投稿。

一、投稿日期:即日起至107年2月28日(星期三)止。
二、稿件字數與審查:論文題目、大綱及摘要(600~1‚500字),請於截止日前(含)投稿。一經入選者,另通知撰文並於研討會時酌發出席費。日後彙整出版論文集時,經審查通過者,再依照字數核算稿費,每千字新臺幣700元計(字數最高以2萬字為限)。
三、投稿與連絡方式:
(一)郵寄:請將論文題目及大綱列印紙本投寄本館。
  地址:54043 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整理組 收
  *信封請註明「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投稿」
(二)電子郵件寄送
  clill@mail.th.gov.tw
(三)聯絡電話:049-2316881轉321(張小姐)
 

悅讀檔案

日治初期新竹廳之官廟(三)--孔子廟
  孔子廟,祭祀孔子之廟。孔子為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名丘,字仲尼。生於魯襄公22(西元前551)年夏曆8月27日,以國曆算,為9月28日;卒於魯哀公16(西元前479)年夏曆2月11日,享壽73。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後世尊稱「至聖先師」,國人通稱「孔夫子」,臺灣民間俗稱「孔子公」。孔子之專廟奉祀,始於春秋之時。魯哀公於山東曲阜闕里建「孔子廟」,收藏孔子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北魏時,因漢時嘗封孔子為宣尼公,故又稱「宣尼廟」。北齊時,各地郡學皆於坊內立「孔顏廟」。唐太宗貞觀時,詔各州縣皆立「孔子廟」。玄宗開元時,封孔子為文宣王,故又稱「文宣王廟」。明成祖永樂以後,又稱「文廟」。民國3(1914)年,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禮制館規定從最古之稱為「孔子廟」;惟民間仍習稱為「文廟」或「孔廟」。廟中大成殿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及四配、十二哲(註1)神位,其弟子及歷代先賢先儒分列東西兩廡。歲時致祭,典禮隆重。

  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明治36(1903)年2月25日民總第846號照會函,通知各廳調查其轄下之官廟情形,新竹廳長里見義正於3月15日,就學宮(孔子廟)之情形,以新總收第1337號之1函,陳報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但經筆者整理,分成一沿革、二大成殿神位配置、三祭祀人員、四祭孔儀式如次:

一、沿革

  學宮(註2),係嘉慶22(1817)年,同知張學溥興建,道光4(1824)年,同知吳性誠將之竣工。道光11(1831)年,貢生林祥雲補建省牲所,道光17(1837)年,同知婁雲購城民柯姣園地,添築圍牆,倡捐重修。明治28(1895)年之役,充作新竹守備隊之兵舍使用,一時中斷祀典;但明治30(1897)年秋,紳民等鳩資執行祭儀,明治31(1898)年夏,新竹辦務署長桑原戒平與新竹守備隊協議,撤大成殿之兵舍,安置神位如常。然而,其他之全部仍供用兵舍。維持基本如附件調查書。以往縱有租穀259石、息銀100圓,但此時悉歸官有。(註3)至明治39(1906)年,大成殿周圍廂房充作新竹公學校(註4)教室。民國45(1956)年,新竹縣議會通過遷移孔廟計畫,民國47(1958)年9月28日,遷建落成於中山公園內(註5),僅大成門與大成殿尚維持原貌,部分建材沿用原拆遷下之石材及橫樑,是一個兼具人文色彩與遊憩的懷思場所。民國95(2006)年,釋奠典禮後由於建築物老舊,有結構安全疑慮,全面停辦。民國97(2008)年,於東廡後方空間重設鄉賢祠,並奉祀王世傑、徐立鵬、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林占梅等6位先賢(註6),並於民國98(2009)年3月及9月,分別辦理鄉賢春秋祭典。民國99(2010)年3月1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但由於上述建築老舊,民國102(2013)年,新竹市政府向文化部爭取千萬修繕補助經費,經過1年整修完工。今新竹市孔廟的大成殿幾乎終年大門深鎖,僅每年孔子誕辰舉行祭孔時打開。

二、大成殿神位配置

  大成殿位其中央,坐北朝南,正殿之神位為至聖先師孔子,東側配祀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西側配祀宗聖曾子、亞聖孟子,以先賢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為東六哲,配祀於東配之下,以先賢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熹為西六哲,配祀於西配之下,其東廡,配祀先賢:公孫僑、林放、原憲、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南宮适、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鄡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縣亶、牧皮、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邵雍,計四十人,配祀先儒: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后蒼、鄭康成、范甯、陸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謝良佐、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趙復、金履祥、陳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柟、劉宗周、孫奇逢、陸隴其,計三十一人;其西廡,配祀先賢:蘧瑗、澹臺滅明、宓不齊、公冶長、公皙哀、高柴、樊須、商澤、巫馬施、顏辛、曹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顏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茲、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僕、施之常、申棖、左邱明、秦冉、公明儀、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計三十九人,配祀先儒:穀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萇、杜子春、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尹焞、李侗、呂祖謙、袁燮、黃幹、蔡沈、魏了翁、王柏、陸秀夫、許衡、吳澄、許謙、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湯斌,計三十人。(參考附表)

三、祭祀人員

  祀事由正獻官掌之,以廳縣之長官任之,由分獻官副之,以學官任之,其他有陪祭官,由廳縣之正官及營訊之武官任之,其下置執事。

曰監宰,凡以牛羊豕為正牲,以鹿兔為間,式為宰殺之時,務使潔淨,先取其毛血少許,血以告其殺,毛以告其純,將之盛入盆中,置於神位下,其餘之毛血、腸胃等盛入淨桶,置於別房埋瘞,乃監視之也。
曰監洗,凡鍋、釜、罍、爵、籩、豆之屬及其他之器皿需要洗滌潔淨,乃監臨之者也。
曰監造膳羞,凡製造餅餈、脯醢之屬必監視者也。
曰收發祭器,凡祭器一發一收間,檢視明白,防止遺漏者也。
曰提調幕次,凡帳幕、桌席等之鋪設皆須提調,不可遺漏。
曰通贊,凡臨祭儀,以發聲節坐作進退之順序者,稱為通贊。
曰引贊,臨祭儀,從事迎導、扶起祭官等之行為也。
曰司罍洗香燭,司酒尊所、盥洗所及香案、香爐、香合、燭就等之事也。
曰司帛,司帛之供奠及帛案也。
曰司爵,司爵之供奠及爵案也。
曰讀祝,司讀唱祭文及祝案也。
曰飲福受胙執事,乃先捧酒、捧胙予獻官,後令宰夫割取、監視之執事也。以上為祀事之職員。

四、祭孔儀式

  祭日為春秋二次,其仲月(月用仲,取時之正也)上下(日用丁,取文明之象也)。先期三日,正副獻官、陪祭官及執事皆沐浴更衣,散齋;二日,各宿別室,致齋;一日,同宿齋所,理祭事,不飲酒,不茹葷(蔥、韭、葫、薤、蒜),不吊喪,不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字,不與穢惡事。期至,先祭崇聖祠。畢後,文廟中鼓初嚴,殿上諸執事各燃燭焚香,丹墀及露臺上皆明炬,各官俱朝服。鼓再嚴,歌生、樂舞生各序立丹墀兩邊。鼓三嚴,各執事薦羹及啟牲匣蓋,以湯澆牲體,使氣上升,各引贊引各獻官至戟門下北面立。依通贊之唱:樂生隨司麾入殿內,各就所執樂位,舞生各隨司節上露臺,分東西立班,司節就西立。依通贊之唱:司罍洗者各執罍洗,司瘞者立於埋瘞所待命,其他之執事亦各執其事。依通贊之唱:陪祭官各照官階就拜位(但:武官為把總以上),分獻官各就位,正獻官依引贊之前導就位。依引贊之唱:執事捧正祀之毛血由中門出,四配及東西哲祭祀之毛血由左右門出,兩廡之毛血隨之瘞於砍中。依通贊之唱:迎神,麾生舉麾。依唱:樂奏昭平之章,舞生執籥。依通贊之唱:正獻、分獻、陪祭諸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麾生偃麾,止樂。依通贊之唱:執事各捧帛盤,正祀由中門進,配哲由左門進,兩廡分東西進,詣各神位左,鞠躬旁立。依通贊之唱:行初獻禮,引贊二人導正獻官行,因贊而至盥洗所,獻官盥洗畢,因贊而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冪酌酒,即注酒於爵,司爵者捧爵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餘由左門入,詣各神位前,鞠躬旁立。依引贊之前導,詣孔子神位前,即獻官隨引贊由左偏門入,至神位前朝上(即堂上)立。麾生舉麾,唱:樂奏宣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依引贊跪叩之唱:隨作樂,隨行禮(三跪九叩禮)。依又唱:捧帛者西跪進帛,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案上。依又唱:司爵者西跪進爵,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案上。依又唱:起立,依又唱:起立,依又唱:獻官詣香案前。依唱:跪,再依通贊之唱:眾官皆跪。又,依唱:執事讀祝文,文曰:

 維某年,歲次某干支,二、八月某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正獻官某、分獻官某敢昭告於至聖先師孔子之神曰:維道冠絕古今,德配天地;刪述六經,垂憲萬世。今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粢,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

  讀畢,麾生舉麾,繼續奏樂(讀祝中,止樂,至是,續奏未終之樂)。讀祝者將祝版復置神案上。依通贊之唱:獻官行三叩禮。又依唱:起立。再依引贊之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依贊:跪,依贊:奠帛,依贊:獻爵,依唱:叩首等,俱如正祀儀。再依贊:跪如前儀。此時,依通贊之唱:行分獻禮,正獻官專行中位及四配之禮,故立即依引贊之贊:詣亞聖孟子神位前。依贊:跪如前儀。分獻官另依引贊之前導,至各東西兩哲及兩廡,祭之如正祀儀。依贊:復位時,麾生偃麾,止樂,即引贊引正獻官及分獻官由西角門出,復於原位,朝上立。至是,通贊唱:行亞獻禮,麾生舉麾。唱:樂奏秩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獻畢,唱:復位,麾生偃麾如前儀。至是,依通贊之唱:行終獻禮,儀如亞獻,麾生舉麾,奏敘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獻畢,依唱:復位,麾生偃麾如前儀。依通贊之唱:行飲福受胙之禮。依引贊之贊:跪飲福酒,即東執事進爵,獻官飲訖,西執事接爵置神案上。依又贊:受胙,即東執事進胙,獻官受胙,西執事接胙由中門出。依又贊:叩首、起立、復位。至是,依通贊之唱:正獻、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再依通贊之唱:撤饌,麾生舉麾。依唱:奏懿平之章,樂作舞止。依引贊之贊:正獻、分獻、陪祭各官行三跪九叩禮,麾生偃麾如前儀。又依通贊之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其正祀由中門、左右配哲由左右門、兩廡從祀各隨班,俱詣瘞所。再依唱:各獻官詣瘞位,麾生舉麾。依唱:奏德平之章,有樂無舞,送神。依唱:望瘞,依唱:焚祝帛,依唱:復位,麾生偃麾,樂止。依通贊、引贊之同唱:禮畢。

註1:四配:復聖顏子(顏回)、述聖子思子(孔伋,孔子之孫)、宗聖曾子(曾參)、亞聖孟子(孟軻)。十二哲:閔子損(子騫)、冉子雍(仲弓)、端木子賜(子貢)、仲子由(子路)、卜子商(子夏)、有子若(子有)、冉子耕(伯牛)、宰子予(子我)、冉子求(子有)、言子偃(子游)、顓孫子師(子張)及南宋朱子(朱熹)。十二哲中,除南宋朱子外,其餘皆為孔子之弟子。
註2:原檔案中未明載座落何處,但依據今主管機關新竹市文化局記載,學宮即孔子廟原址設在今日的成功里,中興百貨到國際戲院之間。
註3:為期明瞭新竹廳學宮(孔子廟)迄今之沿革,以下至本段最後文章(......祭孔時打開),由筆者增補。
註4:今新竹國小。
註5:新竹市東區公園路289號。
註6:王世傑(1661-1721),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城外東沙(今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東沙)人,清康熙50(1711)年左右,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興築「隆恩圳」,被譽為「竹塹拓墾第一人」。徐立鵬(1744-1761),祖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乾隆26(1761)年左右渡臺,乃客家人大規模入墾竹塹地區之第一人。鄭崇和(1756-1827),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乾隆40(1775)年渡臺,竹塹建文廟時,樂捐巨款。鄭用錫(1788-1858),鄭崇和之子,道光3(1823)年,考取進士,人稱「開臺黃甲」;道光6(1826)年,與仕紳舖戶籲請竹塹城改建為磚城,並協助同知李慎彝建造。鄭用鑑(1789-1867),鄭崇和之子、鄭用錫之弟,道光5(1825)年,通過貢生選拔,成為北臺地區首位拔元。林占梅(1821-1868),出生竹塹西門,熱心推展竹塹地區文教事業。

參考文獻:

1.「社寺廟宇ニシテ從來ヨリ官廟ニ屬スル分調查提出方ニ付各廳長ヘ照會ノ件」(1903年02月01日),〈明治三十六年十五年保存第二十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742002。
2.姜義鎮著,《台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3.鍾華操著,《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4.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5.臺灣中華書局編,《辭海(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
6.新竹市文化局,〈古蹟巡禮--新竹市孔廟〉。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1月5日。網址:http://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a01.asp。
7.臺灣宗教文化資產,〈新竹市孔廟〉。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1月8日。網址: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m=1&%3Fi=169。
 

民俗文物小常識

春牛祭禮在臺灣
春牛祭禮在臺灣
  在臺灣舊籍中,記載著臺灣清代的春牛祭禮(註1)。遵古禮,官員於立春前一日拜芒神、春牛,立春當天再「鞭春」,所謂「芒神」指的是春神「勾芒(句芒)」(註2),「春牛」是用布袋糊泥製成之土牛。典禮的詳細內容例如在《樹杞林志》中之記載:「先立春一日,迎春于東郊;此古禮也。正官於是日率屬官盛服詣其地,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鼓酒,布拜席於中。通贊導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禮;三獻爵,復行三叩禮。屬官先行、長官次之,乃歸;舁芒神、春牛隨行,迎至廳署頭門外,春牛南向、芒神西向.屆立春時,各官執樂仗排立.樂工擊鼓,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始退。」

  至於「春牛」與「芒神」的形制,有詳細的講究規矩,茲以清代《新竹縣志初稿》之記載為例說明如次:
一、春牛
(一)春牛的材質與尺寸
  土牛的胎骨製作材質採用柘木,身高四尺(寓意配合四時)、長三尺六寸(寓意配合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寓意配合八節)。(註3)、尾長一尺二寸(寓意配合十二時辰)
(二)鞭的材質與尺寸
  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寓意配合二十四節氣)。
(三)牛的顏色
  1.頭、角、耳:用本年天干,如天干年「戊」屬土,其色黃;則頭、角、耳皆黃。
  2.身:用本年地支,如本年地支「戌」屬土,色黃;則身黃。
  3.蹄、尾、腹:用納音(註4),如「戊戌」年納音屬木,其色青;則蹄、尾、腹皆青。
  4.籠頭:以立春日之日干為籠頭色(如立春日干「戊」屬土,其色黃),嗗(拘子)用桑柘木,索的材質也以立春日的日干支而定,孟日(即寅申巳亥日)用麻、仲日(即子午卯酉日)用苧、季日(即辰戌丑未日)用絲。
(四)造牛採用水、土之時間與方位
  以冬至節後辰日於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二、芒神
(一)衣服與繫腰用色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剋為衣色,剋衣為繫腰色(如果立春日為「子」則屬水,衣取土剋水,用黃色;繫腰取水剋土,用青色。
(二)頭髻
  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依據。「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後;「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後、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
(三)掩耳(罨耳)
  掩耳用立春時為依據。從卯至戌八時,掩耳用手揭,陽時左手揭、陰時右手揭(註5);從亥至寅四時,掩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丑二時全戴。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為嚴凝,故全戴。
(四)鞋、行纏
  行纏以立春納音為依據。逢「金、木」,繫行纏、鞋、褲,逢「金」行纏左闕,懸在腰左,逢「木」行纏右闕,繫在腰右。「水」日俱全。「火」日俱無.「土」日著褲,無行纏、鞋子。
(五)芒神的身高
  身高三尺六寸(寓意配合一年三百六十日)。
(六)芒神的年紀
  分為老、壯、幼三種,依立春年而不同,寅申巳亥,採用老人狀;子午卯酉,採用壯年狀;辰戌丑未,採用幼年狀。

  民間之通書所畫之「春牛圖」,除了以上符號之外,尚有包括春牛牛尾所指方向、芒神與春牛之相對位置等,都各有意涵。本館展出之「郭政一話春牛」畫展,對於傳統春牛圖有詳細圖解及例示,展期至本(107)年3月18日止,歡迎前來參觀迎春。

註1:例如在舊籍《安平縣雜記》的〈官民四季祭祀典禮〉 、《苑裏志》的〈典禮志〉、《 新竹縣志初稿》的〈典禮志〉、《 臺灣府志》的〈 風土志〉、《樹杞林志》的〈典禮志〉等都有記載祭春牛迎春之典。
註2:芒神,即勾芒(句芒),名重,為春神、木神、東方之神。在中國古代有祭句芒神之儀。
註3:農耕八節,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包含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註4:納音,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兩兩相配而成的組成,有六十種排列組合方式,稱為六十甲子,每一組合(納音)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各有其屬性。
註5:數字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
典藏品介紹:鹽漏
典藏品介紹:鹽漏
品名:鹽漏
年代:日治時期
材質:陶
尺寸(公分):下甕底徑14.5、口徑23.5、高14
       上甕口徑19、高33.5
說明:
  鹽漏是臺灣早期的飲食器物,而鹽又是我們日常生活重要的調味品,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臺灣俗諺:「一食二穿」、「食是福,做是祿」,皆在強調飲食的重要性,因此,聰明的先民們,設計出以保存鹽粒不受濕潮的鹽漏,以儲鹽食用。

  一般常見的鹽漏材質有陶製或素燒磚胎,體積不大,造型渾厚質樸,胎體堅實厚重;有的上下甕分離,上甕有蓋底下有洞,鹽水可留到下甕舀起烹調,有的無蓋,底部做成尖狀,穿數個小孔,於鹽久置生水即由底孔滴流入缽內,上甕則保留鹽粒。

  本件本館典藏的鹽漏,係上下甕手拉坯釉燒組合而成,上甕平口,無蓋,斜肩,豐腹,底尖,並有數個小孔,細看甕內週邊尚留存結晶鹽粒,下甕撇口,上徑大而底徑小,可密接上甕底孔流入鹽汁,狀似水缽,此件藏品因年久釉色已脫落,可見陶土;整體器形外觀粗獷圓渾,它是古早飲食文化別具特色收存鹽巴的老器物,在e世代的新科技環境中,已難看到這種古老先民智慧的器用。
 

臺灣人‧臺灣事

劉枝萬先生與其早期出版之鄉土地理書籍
劉枝萬先生與其早期出版之鄉土地理書籍
  劉枝萬先生(1923-2018)出生於埔里,年少時赴日讀書,就讀中央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戰後中斷學業返臺擔任公學校教員。爾後曾任職南投縣文獻會,1956-1962年間擔任臺灣省文獻會編纂組長,後轉任臺灣省立博物館,於1964年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凌純聲邀請進入該所,先以松山慈佑宮為中心開始進行宗教與社會調查研究,其後於1977年取得日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博士。1989年於中研院退休後,仍研究不輟,2005年獲本館主辦「傑出臺灣文獻獎-終身貢獻獎」,2015年獲日本旭日小綬章榮譽,被稱為臺灣鄉土史、民間信仰與道教研究的奠基者與領航者。
 

新書出版

《高賢治先生訪談錄》
書 名:高賢治先生訪談錄
發行人:張鴻銘
著 者:高賢治口述,林文龍採訪整理
出 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106年12月
定 價:新臺幣370元
簡 介:
  高賢治先生為資深出版人,其所創辦之「古亭書屋」整理出版臺灣史料既豐且深,孕育臺灣文化研究者。古亭書屋是早期蒐集、流通臺灣研究書籍之重要書店,從專營「臺灣關係」主題古書店,到臺灣文獻舊籍的翻印出版,為臺灣研究留下資材,也見證了解嚴前臺灣書店經營與出版不安環境。本訪談紀錄包含10個主題,分章敘述,包括:「我的家世」、「舊書店創業初期」、「同時期臺北書界」、「古亭書屋專業經營」、「收集整套期刊與套書」、「賣書惹禍與警總抄店」、「其他文獻人物」、「古地圖、契字與開發史」、「探討城隍及司法神信仰」、「為臺北府天后宮金面二媽尋根」與附錄等。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科舉家族軼聞與傳說
書 名:臺灣科舉家族軼聞與傳說
著 者:林文龍
出版日期:2016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544.2933 4400 2016

簡介:

  中國科舉制度乃政府舉才的制度,最早開始於隋代,至清光緒31(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為歷代各朝用人取士的管道。臺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明鄭時期,經參軍陳永華建議,興教育、辦儒學,推行科舉制度取才,唯當時僅止於生員考試階段。至清康熙26(1687)年開始丁卯科鄉試起,才有全面性的開科取士,至清光緒21(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停止科舉考試,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仍有不少讀書人內渡應試,獲取功名,是科舉史上的獨特現象;另外在臺灣的科舉考試上,出現許多考生寄籍、冒籍應考的問題,乃因清初臺灣文風不盛,且臺灣居民多來自閩、粵地區、風俗習慣相同,故吸引了不少失意考生東渡臺灣假借身份應考,造成後世如對「開臺進士」的爭議,始終流傳不同說法。

  原各府廳縣方志以及採訪錄均有關於進士、舉人、貢生等資料,然其介紹人物及名稱眾多,琳瑯滿目,缺少詳細事蹟記載。此或與寄籍、冒籍現象有關,導致科舉歷史人名及傳說流傳,更有甚者,如荒誕不經之人物傳奇,已深植入臺灣民間文學中。本書乃本館研究員林文龍所著,其匯集臺灣各科舉家族之「軼聞」及「傳說」兩大內容,並搭配若干文獻史料,以補述人物生平及事蹟。

  本書分為進士篇、舉人篇及其他共計三篇。進士篇記載人物:鄭用錫、黃驤雲、施瓊芳、陳望曾、蔡德芳、曾維楨、江昶榮、鄭士超、蔡廷蘭及張覲光;舉人篇記載人物:林振嵩、林文濬、卓肇昌、陳維英、板橋林家、林鳳池、郭成金、曾作霖、林文欽、簡化成及施菼;其他篇記載林朝英、陳貞元及施梅樵事蹟。
2017年1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7年1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24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12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臺灣文獻》季刊專輯稿訊,邀請社會各界踴躍投稿
《臺灣文獻》季刊專輯稿訊,邀請社會各界踴躍投稿
客家專題演講:雲林詔安客家與天地會
客家專題演講:雲林詔安客家與天地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