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啟用java script的功能
直接到主內容區
第82期
中華民國100年07月15日發行
:::
:::
近期活動
本館100年度第2次志工大會
本館100年度第2次志工大會,訂於100年8月6日(星期六)上午9時30分,於文獻大樓2樓簡報室舉行。是日將頒發100年度志工服務5、10年年資獎及其它志願服務獎項,敬請志工們踴躍出席。
<繼續閱讀>
悅讀檔案
臺灣第一部有聲記錄片製作之檔案
臺灣總督府為製作對日本及世界各國宣傳臺灣景況的記錄片,於昭和9(1934)年度編列15,000圓經費製作拍攝有聲電影宣傳片。其中臺灣總督府負擔經費為5,000圓,分別是殖產局的2,000圓、交通局及專賣局各1,500圓。而剩餘的10,000圓則是救濟團、學務關係、電力會社、臺灣銀行等各負擔1,000圓;香蕉運銷關係的同業組合、青果會社及青果聯合會則共同負擔1,500圓;糖業聯合會負擔4,500圓。此經費的分配也反應當時臺灣產業發展的版圖。
其企劃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沿革篇(領臺前後的狀況、自然環境與住民)、統治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國防篇(陸軍、海軍、陸海軍協同作戰、特種演習及對岸防備與國民之覺悟)、教育篇(沿革概要、現時教育概況)、產業篇(產業分布、進出口狀況及將來、農產、糖業、林產、水產、礦產及工業)、警察篇(教養狀況、平地警察狀況、蕃地警察狀況)、衛生篇(港口檢疫、臺北、臺中、臺南各醫院、更生院、樂生院、松山療養所之狀況、霍亂防治所、斑疹傷寒防治狀況)、交通電信篇(內臺航線、鐵路、道路及自動車、特殊交通機關、電信電話郵便、電氣、港灣)、風俗與習慣(本島人的生活、婚喪喜慶、娛樂、移民村及其生活)。
影片內容包括由空中拍攝的都市(臺北市、基隆市、淡水街、宜蘭街、羅東街、新竹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臺東街、花蓮港街及馬公街)、社寺宗教(臺灣神社、臺南神社、建功神社、芝山巖、孔子廟、龍山寺、吳鳳廟及媽祖廟)、社會事業(樂生院、市場)、名所舊蹟(草山、北投、植物園、淡水、赤崁樓、安平、四重溪溫泉、角板山、霧社、太魯閣、臨海道路、日月潭及千人塚)。由此可知當時臺灣景況流行及社會發展脈絡。同時於編寫劇本流程及重要內容中,再搭配臺灣行進曲等劇情音樂,讓事情在冥想中依稀顯現,宛如置身其中。
<繼續閱讀>
《臺風雜記》
臺灣位處東亞交通樞紐中心並有豐富的資源,自早期就吸引外來族群的移入,且在明鄭及清領時期更有大批移民來臺定居,各自帶來原生地的文化習俗,彼此在生活習慣、風俗制度等方面交流融合形塑成臺灣特有的文化風貌。《臺風雜記》所描述的時代為臺灣變成日本殖民地初期的當時社會情景,透過外地人的眼光描述其所看到的臺灣庶民生活情境
<繼續閱讀>
民俗文物小常識
彩墜
彩墜為床前吊飾,繡有八卦,據說具有避邪功能。由刺繡、編結裝飾各種花鳥等吉祥圖案,意謂家內平安、多子多孫。彩墜垂吊於臥房門上或床前做裝飾之用,與蚊帳帶、劍帶等精美的刺繡相映成趣,也益添情趣,增加臥房柔美的氣氛。
<繼續閱讀>
劍帶
劍帶是新婚時懸掛於紅眠床前兩側的繡花飾件,以增加新房的裝飾氣氛,據說還有避邪作用。一組二件,長約一百公分,寬約十公分,下端成平角或三角形,因形狀似劍所以稱「劍帶」。
<繼續閱讀>
臺灣人‧臺灣事
「昭和10年震災公館庄殉難者記念碑」和「詹德坤墓碑」
今年年初,在苗栗縣公館鄉大坑村的文史工作者謝俊慧校長及羅永昌老師的協助下,對大坑村現存碑碣做了一番巡禮並採拓保存。6月20日再度踏上斯地,淳樸的農村,面對著靜靜佇立的「昭和十年震災公館庄殉難者記念碑」及「詹德坤墓碑」,拓印之餘,不禁興起探索其人其事之意,並為此文,聊寄一二。
<繼續閱讀>
基隆山「共業主顏雲年蘇維仁蘇盛地界碑」初探(上)
茲值本館辦理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筆者負責是項特展部分展示文案,因此對基隆顏家才有較深的認識。有關顏家各項細節,有興趣者可參閱唐羽之《基隆顏家發展史》及《基隆魯國顏氏家乘》等書。筆者一向對石碑有極深的興趣,在撰寫文案過程中,知道基隆山有「共業主顏雲年蘇維仁蘇盛地界碑」(如圖1),引發筆者的好奇心。
<繼續閱讀>
館務訊息
「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開幕
<繼續閱讀>
「臺灣全志.住民志」纂修完成,預定民國100年出版
<繼續閱讀>
本館出版品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
<繼續閱讀>
「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志工導覽研習
<繼續閱讀>
「第四屆傑出臺灣文獻獎」報名截止
<繼續閱讀>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
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趙麗卿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謝東勝 鍾達諸 黃啟泰 洪明河 林春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