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演講: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本館與國史館合作,於107年1月至3月間,每月辦理一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3場將於3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洪馨蘭主講「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悅讀檔案

臺灣日治初期鴉片製造和藥品試驗單位—臺灣總督府製藥所
  明治29(1896)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勅令第98號「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官制」(同年4月1日施行),於臺灣設立臺灣總督府製藥所(以下稱製藥所),屬臺灣總督管理,掌理製藥相關事務。
  
  根據該項官制規定,製藥所的職員及其員額、官等、職掌如下:
所長:1人,以技師充任,承民政局長之命,掌理所內一切事務,監督所屬職員。
技師:專任4人,奏任,承所長之指揮,從事鴉片及其他之製煉分析等相關事務。
技手:專任5人,判任,承上級長官之指揮,從事所務。
屬:20人,判任,承所長之指揮,從事庶務。
通譯生:4人,判任,承上級長官之指揮,從事通譯工作。

  而根據同年5月25日總督府以訓令第17號訂定的「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分課規程」規定,製藥所內設製造課、檢查課、庶務課、會計課等4課,各課置課長1人,以技師、技手或屬充任。各課職掌如下:
製造課:1.藥品製造相關事項。2.蒸氣機相關事項。
檢查課:1.藥品原料檢查相關事項。2.製品檢查相關事項。3.飲食物及其他分析等相關事項。
庶務課:1.所長官印及所印之保管相關事項。2.公文書類之收發及編纂保存相關事項。3.圖書之保管、刊行相關事項。4.統計報告及官報登載相關事項。5.不屬他課主管之事項。
會計課:1.藥品原料及製品交貨相關事項。2.經費及各項收入暨會計相關事項。3.官有財產及物品相關事項。4.所內廳舍及其他營繕相關事項。5.所內管理相關事項。

  製藥所技師負責「鴉片及其他之製煉分析等相關事務」,可見,鴉片的研製是製藥所的主要任務之一。

  日本治臺之後,「鴉片問題」自始即是備受矚目的議題。當初日本內外朝野輿論,大都傾向採取嚴禁態度,但也有論者認為若嚴禁臺灣人吸食鴉片,將遭遇民情極力反對,難免因此而「土寇蜂起」,需動用眾多兵力鎮壓;而總督府當局也認為,臺民吸食鴉片惡習根深蒂固,很難於一朝一夕間禁絕。於是,總督府採用當時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所提的「漸禁政策」,於明治29(1896)年2月,由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發出諭告,明令除政府輸入外,禁止輸入鴉片,臺民中如有吸食鴉片成癮者,允許其在一定規定下,當作藥品使用。

  在嚴禁輸入鴉片卻准許藥用鴉片的政策下,製藥所肩負了研製鴉片的任務,於同年4月著手研究鴉片的製造方法。

  明治30(1897)年1月21日,臺灣總督乃木希典發布律令第2號「臺灣鴉片令」(臺灣阿片令),規定鴉片煙膏及粉末鴉片由官方專賣,並對官製鴉片的承銷和民眾購買、吸食鴉片以及鴉片煙吸食器具的製造、販賣或承銷等,進行規範管理。於此同時,製藥所以臺北城內西門街數棟宿舍為暫時的製造所,著手製造鴉片煙膏,其原料主要是使用印度產及波斯產的進口煙土。同年4月1日,開始於臺北發售鴉片煙膏及粉末鴉片,在明治31(1898)年3月遷至新工場前,製藥所工場雇用的職工傭夫有249人,鴉片製造量每日平均180貫目(1貫目=3.75公克)。

  由於施行「臺灣鴉片令」的關係,製藥所的事務頓時增加,業務日益繁重,日本政府遂於「臺灣鴉片令」發布的同年5月31日,以勅令第162號修正「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官制」,取消所長以技師充任的規定,而改以另置奏任官擔任,並增置專任事務官(奏任官)1人,以掌管庶務、會計事項。其後,11月1日,以勅令365號修正該所官制部分條文,據此,所長承臺灣總督之命,掌理所內一切事務,監督所屬職員。

  此外,製藥所的另一項任務是藥品試驗。這裡所謂的藥品,是指西藥。日本治臺之初,臺灣的醫療用藥品大抵都是日本內地滯銷而輸入至臺灣的劣質藥品。有些使用人雖知藥品粗劣,可是,臺灣交通不便,很難取得替代品,遂只好將就使用。總督府當局為了嚴格管理,遂於明治33(1900)年9月1日發布律令第17號「臺灣藥品取締規則」,規定所有藥品非經內務省所管衛生試驗所或臺灣總督府製藥所試驗封緘者,不得販賣或授予。於是,16日,總督府以訓令第256號修正「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分課規程」部分條文,將檢查課的職掌之一「藥品原料檢查相關事項」改為「藥品試驗相關事項」;30日,以府令第82號訂定「臺灣總督府製藥所藥品試驗規則」,規定供醫療用之藥品須依規定繳交手續費向製藥所申請試驗,製藥所於試驗該項藥品後,認定合格時,即貼上檢查印花。

  明治34(1901)年5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勅令第116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官制」(同年6月1日施行),據此,設立了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以統合製藥所(鴉片)、鹽務局(食鹽)、樟腦局(樟腦)等專賣事業機構,製藥所併同鹽務局、樟腦局一同遭到廢止。原製藥所的業務則移歸專賣局內的檢定課、製藥課主管。

參考文獻

1.「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官制」(1896年01月01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八年甲種永久保存第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02014。
2.「製藥所分課規程制定ノ件」(1896年05月29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甲種永久保存第三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57020。
3.「臺灣總督府諸官制改正案」(1897年04月19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年甲種永久保存第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22007。
4.「臺灣阿片令」,〈期號0013〉(1897年01月21日),《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013a001。
5.「臺灣總督府稅關郵便及電信局燈臺所測候所巡查看守教習所製藥所官制中改正竝國語學校官制中削除」,〈期號0187〉(1897年10月30日),《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187a005。
6.「臺灣總督府製藥所分課規程中改正」,〈期號0820〉(1900年09月16日),《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820a003。
7.「臺灣總督府製藥所藥品試驗規則」,〈期號0829〉(1900年09月30日),《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829a002。
8.「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官制」,〈期號0966〉(1901年06月01日),《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966a010。
9.「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分課規程」,〈期號0966〉(1901年06月01日),《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966a003。
10.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11.徐國章,《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3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灶椅
典藏品介紹:灶椅
品名:灶椅三把
灶椅一
年代:明末清初
尺寸:上徑26.5、底徑22.5、高15、腹圍88公分
材質:磚燒

灶椅二
年代:不詳
尺寸:上徑26.5、底徑24、高16、腹圍88公分
材質:磚燒、水泥

灶椅三
年代:民初
尺寸:上徑21、底徑19、高15、腹圍69公分
材質:石

說明:
  灶椅通常放在廚房灶前,炊事時,供負責柴薪生火之人蹲坐的矮凳。常見的造形,大部分成低矮圓狀,其他亦可見有六角形、八角形、橢圓形等,但數量並不多。

  由於灶前高溫熾熱,灶椅材質以素燒磚胎居多,也有石製者。臺南歸仁窯的胎土,細緻綿密、紅潤Q嫩,窯場所燒製的灶椅,獨具特色。又昔日的灶椅,器形大都傳統簡單,不以形貌悅人,而以敦厚素樸著稱。

  本館典藏的三件灶椅,其一,係收藏家捐贈,經田野調查研究,由歸仁嫩紅磚胎素燒而成,圓狀鼓腹,中空,低矮厚拙,器面圓形上平闊,器緣深刻排列整齊的齒形紋,器身由寬而窄,器表略顯斑剝,胎體厚實穩重,腹部左右各鏤空半圓形圖案,方便搬移之用。其二,屬於南投地區的產品,磚胎素燒,胎體渾實厚重,中空(底部可見水泥),圓形器面平坦,器身有不規則的線紋,器腹未見刻繪,器肩雙側鏤空元寶圖案,除利於搬動,象徵富貴或豐收;這樣自然粗糙的美感,深深吸引人,也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三,源自臺中地區,為民初的石鼓椅,全器實心,凹凸粗獷的石質外觀,工雖拙,惟整體形制簡單無奇,紮實厚重,沈穩實用,器腹兩側下端,敲打出一半圓形凹陷處,便於移動,這正是石匠粗中有細,拙中有巧的手藝。

  灶椅又稱鼓椅或土凳,俗名「墩」,音與韌近,臺灣民俗寓意「忍韌」及凡事遇有挫折或不如意之際,以「忍」為先。因此習俗上,也把「墩」的諧音融入吉祥語中,予新人祈求和諧白首。
 

臺灣人‧臺灣事

談《臺灣文獻》季刊封面題字之變化
談《臺灣文獻》季刊封面題字之變化
  漢字的方塊字特性,產生了獨特的書法藝術,也可以反映書寫者的個性。因此書籍的封面設計中,題字及落款一向成為傳統必備的元素。通常就是素雅的白頁,中間放上以書法寫成的刊物名和書寫者的落款,就是一個簡單俐落的封面。從1920年代開始的新文學著作封面,當年的美術工作者具有相當程度國學及書法基礎,因此多以書法美術字做主視覺,擴展傳統書法的內涵及設計美學的現代感(李志銘,《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頁134)
 

新書出版

《臺灣前輩攝影家—黃則修回顧專輯》
書 名:臺灣前輩攝影家—黃則修回顧專輯
著 者:黃淑惠彙編
出 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106年12月
定 價:新臺幣250元
簡 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以搜羅推展臺灣文獻史料為職志,豐富的臺灣史料典藏與文化展示,並出版各種專書緬懷彰顯賢哲卓越貢獻,期能傳承臺灣歷史記憶與文化。

  黃則修(1930-2014)是臺灣前輩攝影家,自1941年開始攝影,留下諸多臺灣早期珍貴影像,也撰寫專欄、籌設學會,對於臺灣早期的攝影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貢獻。他曾擔任新聞記者—日本朝日新聞攝影與聯合電視台駐臺記者,在戒嚴時期,將臺灣時事影像發布至國外媒體,對臺灣對外的新聞聯繫助益頗多。先生也是報紙彩色印刷的推手,在印刷技術的研發創新也著有成就,1967年時,他為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設計並訓練員工創設臺灣第一座新聞彩印工廠,隔年完成世界第一部以美國高斯平版彩色輪轉機運轉印刷報紙,國際矚目,將臺灣的新聞出版事業導入彩色的世界。他在攝影與印刷上的貢獻與成就,榮登世界名人錄。

  本書集結了許多黃則修的回憶書寫、田野調查研究以及周遭親友的描述。從黃則修先生的生命歷程,連結臺灣歷史文化舊記憶,廣泛呈現其對於在地文化的熱情,探索藝術家的不同面向。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書 名:《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譯 者:王興安、王瑋麟、江仲驊、莊紀源、雷晉怡
編 譯:杜正宇、金智、施靜沂
審 訂:蘇瑤崇
共同出版: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民國107年2月
定 價:新臺幣500元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在民國106年2月推出「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首度展出國外檔案機構解密二二八事件相關的檔案,受到各界重視與好評。本(107)年高史博進而與本館合作出版該書,將展出的海外檔案選譯為中文,能更廣於國人認識與閱讀。這批海外檔案的解密與公開,將有助於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探討,且對轉型正義也有進一步的貢獻。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的傷痕,挖掘歷史檔案,還原事實真相,一直是國人的期待。自1990年代以來,相關的中文官方檔案已經陸續被查找公開,但中文檔案絕大多數以當政者的角度來記錄。相對而言,海外檔案呈現不同的視角,凸顯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面向,最重要的包括外國紀錄中二二八事件死亡人數、臺灣人的請願活動、美國情治單位調查的街談巷議。

  此一重大事件的海外文獻及檔案,不但可以補充既有觀點,也能透過多元的觀察與紀錄,讓國人理解世界各國看待二二八事件的角度。本書選譯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澳洲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與聯合國檔案館(United Nations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the United Nations)所典藏的檔案與媒體報導,時間落在1944-1948年間,包括二次大戰後期到二二八事件的後續發展,內容主題:(一)二戰臺灣相關檔案,如美軍曾規劃自高雄港搶灘登陸臺灣之鋪道任務,並考慮於占領臺灣後實施的軍政府計畫,但最後仍決定應由中國出兵占領臺灣。(二)戰後初期的臺灣,如七十軍軍紀、街頭巷議、臺灣人面對戰後情勢的期許、失望與絕望、二二八事件前的反美活動等。(三)二二八事件期間國際媒體報導、美國的觀察與政策傾向、澳洲之解讀、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記載、臺灣人對外求援等。更記錄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增援部隊從高雄港登陸鎮壓的經過。(四)二二八事件後續發展,如臺灣省政府的成立、海外獨立運動等。

  希冀藉由本書的付梓出版,提供國人對於二二八事件更多元豐富的史料基礎和理解觀點。

展售處:
本書可至高史博「榮町‧市役所什肆」及各大網路書店購買,相關訊息可詳高史博官網(http://khm.org.tw)或臉書搜尋高史博。
 

館藏介紹

《記憶拼圖下的浴血百合》
書 名:記憶拼圖下的浴血百合
編著者:陳遵旭
出版日期:2007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677.2913 7534 2007

簡介:

  1945年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1947年二月間,因為一場查緝私煙的事件,政府對事件的相關處理措施,使臺灣社會陷入不安與恐懼,也使臺灣社會留下不可抹滅的回憶與傷痛。然而,歷史勿忘教訓,了解真相與過程,才能促進寬容與和解,二二八事件對臺灣是傷痛,也是轉變,讓臺灣島民檢視自己的歷史定位。

  本館於2007年舉辦「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紀念特展」,以中部地區二二八相關事件為主題,藉由不同的角度、不同聲音及不同記憶的方式拼湊二二八事件印象,也代表二二八事件不應由單一方面認識,而是由不同角度去了解該事件。隨著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與檔案揭露,民間相關書刊亦紛紛出版,社會逐漸開放討論,各種不同層面的記載與史料揭露,有助於消弭族群仇恨,傾聽不同聲音。

  本書章節共分成「由期望到失望」、「臺灣島中心的反應」、「不同視角中的記載-官方與民間」、「二二八下的筆尖」、「傷痛的記憶」及「歷史的教訓與關懷」。其中介紹如三二事件、二七部隊、攻擊虎尾機場、烏牛欄橋之役,人物部分介紹如地方士紳林獻堂、陳炘、林連宗、施江南,民軍領導人謝雪紅、黃金島、鐘逸人、古瑞雲、陳纂地。書中收錄許多珍貴文獻、照片及檔案,徵集不易,於特展結束後編印專輯,期許後人對這一起事件,除了有所省思,能懷抱和平的態度,包容仇恨、記取傷痛,不再重蹈覆轍。
2018年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8年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4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1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107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
107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
《臺灣文獻》季刊專輯稿訊,邀請社會各界踴躍投稿
《臺灣文獻》季刊專輯稿訊,邀請社會各界踴躍投稿
107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評選開始徵件
107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評選開始徵件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