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以海為田: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
專題名稱:以海為田: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
主講人: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1年9月9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指出早在17世紀,大雞籠社人以漁獵採集、非專業性工匠態,來往於淡水河流域至立霧溪口間,過著勞務提供、以物易物的生活。明清更迭後,康雍年間社人仍「以海為田」,仰賴交易活動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乾隆年間社人開始受到漢民墾佃習慣、貨幣經濟與交易受阻等影響。此後,又因清帝國的番界政策、熟番地權保護、維生條件惡化等因素,遂使得番社在漢移墾者的協助下,藉由「創設地權與租佃關係」,招墾距社尚遠的山林資源,以收取番租,形成「以山為業」的生存策略。同時,18 至19世紀,社人們為了維持漁業與商貿事務,藉由與漢人漁民合建寺廟,取得與漢人社群協商資源整合與調解衝突的空間;另方面又保留番社原生祭儀、利用祖源敘事,形塑清代社寮島番漢「融合又分立」地域社會。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163.php?Lang=zh-tw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棒球如何成為國球 再探紅葉少棒
專題名稱:棒球如何成為國球 再探紅葉少棒
主講人: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時間:2021年9月30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1968年,來自臺東的紅葉少棒擊敗來訪日本關西聯隊,棒球熱迅起,開啟了往後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狂潮,棒球成了國人矚目的焦點,也是為國爭光的運動。

  五十年來,棒球運動發展的架構,其實都來自紅葉少棒的啟發,更有甚者,對於紅葉記憶的競逐,更是晚近國族認同競逐的縮影。認識紅葉少棒,是了解臺灣棒球的捷徑。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163.php?Lang=zh-tw
臺灣文獻講座:海山.海山郡.海山學
演講主題:海山.海山郡.海山學
主講人:洪健榮教授(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21年9月6日(一)14:00-16:00
地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以「海山」作為主題,分別從地名由來(海山)、行政疆域(海山郡)、知識建構(海山學)等三個層面,講述其歷史文化蘊涵。

  首先,考察歷來關於海山地名由來的各種說法,藉以明瞭地名產生的背後所連結的自然特徵與人文特色。其次,作為行政範圍的海山地區,通常被界定為當今新北市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區,這樣的認知主要來自於日治時期1920年「五州二廳」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臺北州轄區設置海山郡所形成的疆域規模。

  最後,作為學術課題的海山,近期在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與學術教育各界以及地方文史研究者的共同耕耘下,逐步於淡水河流域主流大漢溪下游,建構出海山學的知識體系。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 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限50人,敬請提早入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講座延期舉辦,將於本館網頁與FB公告相關事宜。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場次及時間詳如附表。
臺灣文獻講座:水沙連地區發展史
演講主題:水沙連地區發展史
主講人:簡史朗教授(暨南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時間:2021年9月23日(四)14:00-16:00
地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以「水沙連地區發展史」作為主題,「水沙連」有二層意涵,狹義的水沙連指單一的社名—水沙連社,也就是位於日月潭的水社。邵語稱「水」為/sáðum/,漢譯「沙連」,所以水社就是沙連社,「水沙連社」是由半漢半原所混合而成的歷史地理名詞。該社在歷史上曾經非常強盛,成為「以日月潭為核心的中部內山地區」的通稱。

  若廣義以現今的鄉鎮分布而言,範圍包括集集鎮、水里鄉、信義鄉、魚池鄉、埔里鎮、國姓鄉、仁愛鄉;族群包括邵族、布農族、鄒族、賽德克族、泰雅族,還有後來集體遷入的平埔族群和閩、客等漢人族群,是一個由多元族群和文化兼容並蓄、交融薈萃的地區。本講題主要在闡明水沙連地區從史前到近代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在族群、文化發展上的特殊性。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 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限50人,敬請提早入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講座延期舉辦,將於本館網頁與FB公告相關事宜。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場次及時間詳如附表。
 

悅讀檔案

譯介安藤盛的〈蕃人日本化的悲哀〉-下
蕃童教育所這樣的設施,大正14(1925)年當時甲種八十四、乙種九十三,合計達一百七十四所。其兒童數甲種二千九百八十一名,乙種一千八百零二名。
這甲種教育所為小學校程度,乙種教育所是準照此而設置的臨時設施,最近逐漸增加一些不區分兩者而擴張的情形。以這種形式進行下去,將來可能會成為內務局直轄的純初等教育機關。
 

民俗文物小常識

五雷令
五雷令
  五雷令牌通常用於特別的道教儀式,如醮典科儀時,高功道士行科演法,即執之召請萬靈神將降臨,護衛道壇、增強法力,並達到驅逐妖魔邪祟的目的。五雷令之形式為上圓下方的長形令牌,正、反兩面常有三清諱、五雷號令、總召萬靈字樣與官將像。而令牌側緣則刻有二十八星宿名諱等,其雲篆文字及圖像有平常人即可辨識的正體字,也具有象徵號令、法力之所出的符令複文,專業人士始能辨識,故為道壇上必備的法器。平常安置壇上,行法時依訣取用,通常用於發表科儀中的淨壇儀式,以及敕水禁壇科儀中的召四靈儀式。
 

臺灣人‧臺灣事

文獻「名人」賀嗣章
文獻「名人」賀嗣章
  本館前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臥虎藏龍,其中有位鮮為人知,卻值得一提的「名人」,為賀嗣章先生。

  筆者知道賀嗣章,主要透過王孟亮教授的著作與口述,在王教授〈家父、歷史與我〉一文提及其父的這位「東北」同事:「家父說賀先生在滿洲國時和岸信介很熟,日本戰敗後,岸信介來臺灣訪問好幾次,幾乎每次來臺灣,岸信介都會和賀先生見面(當時文獻會在臺北市)……以當時的環境和這種人脈關係,我想如果賀嗣章先生想透過岸信介幫忙,離開文獻會這個地方,去獲取更佳的職位,應該是沒問題的。」(註1)

  館內及館外現留存有關賀嗣章資料不多,香港大學留存一篇賀嗣章外孫女王宇嫻的回憶文章〈人似當年否──母親〉,算是現代對賀嗣章有較多記錄,提到:
「聽媽媽憶述,外公家祖上是清朝的官,家境富庶,家規嚴明。當年外公賀嗣章去日本留學,帶着兩個聽差隨侍。外公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娶了外婆千代子,一位日本中產家庭的閨秀,生了媽媽三姐弟,外公就舉家回國定居。回國後,外公在東北哈爾濱工作,曾與岸信介共事;後又在北京任職。移居臺灣後,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註2)

  透過這些文字,讓我們了解賀嗣章大致生平。然而,賀嗣章卻是少數任職省文獻會,卻曾多次名列「名人錄」、「人物錄」的職員。

  在中西利八的《新日本人物大系》,提供我們一窺賀嗣章早年的蛛絲馬跡。書中先說「氏為湖南瀏陽人,明治17年11月1日生」(註3)。由此,此與王宇嫻所記相同,而明治17年即1884年。

  賀嗣章在政壇初露頭角,應在1900年候補道臺,1905年到新成立的奉天(今瀋陽)礦政調查局擔任書記,但沒多久,即至日本留學,1914年早稻田大學獨法學科畢業。該年,賀嗣章返回中國,先於8月15日進入司法部擔任練習員,9月2日為司法部民政司辦事(註4)。1917年3月9日任司法部總務廳第5科主事,但仍兼民政司辦事(註5),1918年1月8日任司法部主事(註6)。同年隨農商總長周家彥赴日考察專賣制度(註7)。 1920年3月5日,賀嗣章因病請辭(註8)。之後,他曾在北京三井洋行工作過(註9),不久又出任北京新華大學法學部長和中國大學董事兼教員,展開教學生涯,另外,也還擔任陸軍部編譯員和雙橋無線電信局副局長(註10),閒暇時間則潛心佛學研究。

  1931年9月18日,中日在柳條湖爆發衝突,日方接連奪取遼寧吉林兩省,賀嗣章差不多在此時回到奉天,擔任奉天市政公所秘書、奉天文廟奉祀官(註11)。1932年1月11日,日本朝日新聞奉天支局主辦滿蒙政治經濟座談會,邀請奉天政軍要人出席,中方計有6位,賀嗣章即為其中一員,職銜為「奉天省代表」。這場座談會主要為當時滿洲國成立敲邊鼓,故事後報導中僅見日方代表慷慨發言,賀嗣章並未在此會議留下發言紀錄(註12)。

  1932年滿洲國成立,賀嗣章隨當時奉天市長,亦為留日法學博士趙欣伯,轉任長春立法院,擔任秘書兼記錄處第一科長,隨後又轉任國務院法制局事務官,並擔任滿洲帝國童子團新京地方聯盟理事。在11月,隨奉天教育廳廳長韋煥章率領童子團參訪東京(註13)。1934年滿洲國改制為滿洲帝國,國務總理鄭孝胥為此赴日答禮,賀嗣章亦為其中一成員(註14)。

  而童子團參訪一事,原本擔任實業部長的張燕卿亦要參加,但因故未能成行(註15),張燕卿為滿洲童子團聯盟理事長,或許因這一層關係,1934年底賀嗣章即轉至實業部擔任總務司科長(註16),並在該年陪張燕卿至日本考察造船與煉鋼(註17),這次參訪時程約1個月,遍及日本各重要工業(註18)。

  1936年日本陸軍省函發商工省,指名工務局長岸信介擔任滿洲國實業部總務司長(註19),商工省自然同意,從此展開前面提及岸信介與賀嗣章同事的歷程。其後,1938年滿洲實業部分為產業部與經濟部,岸信介擔任產業部次長,賀嗣章則亦在產業部大臣官房擔任資料科長(註20)。岸信介在1939年回日擔任商工次長(註21)。約同一時間,賀嗣章開始擔任滿洲採金株式會社擔任理事(註22),1942任日滿商事株式會社理事(註23)。

  而在滿洲這段期間,賀嗣章與臺灣人往來紀錄甚少,但當時許多臺灣人擔任滿洲國政府職員與滿洲會社重要幹部,如果完全沒有接觸,亦不太可能,目前所見僅有一條,即日本戰敗後吳炎炵及徐水德赴錦昌醫院探視賀嗣章(註24),吳徐兩人皆為臺灣人,錦昌醫院亦為臺灣人袁錦昌開設,由此可見賀嗣章當時已有不少臺籍友人。而另外一個早稻田校友系統亦可能使賀嗣章與去滿洲的臺灣早稻田大學校友,如張星賢、楊基振、楊肇嘉等人有所接觸。

  綜觀賀嗣章一生,成名甚早,20多歲時,劉承幹、金北樓、今關壽麿、大村西崖等中日學者,即皆與其有往來記錄,來臺後,也與曾今可、林爾嘉等有詩作唱和。然而,他的詩作,並未集結,而他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敬神》,1941年由日本正文館書店印行後,並未廣泛在中國與臺灣流傳。

  賀嗣章在臺灣有兩部作品(註25),一為《臺灣省通誌稿保安篇》,另一則為與省文獻會莊金德合著《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註26),兩書出版時,賀嗣章已離開省文獻會,據王孟亮教授所言,《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主要係莊金德依據賀嗣章譯稿,整理出版,此書應算開啟文獻會選編翻譯臺灣總督府檔案先河,但王孟亮同時指出,賀嗣章翻譯臺灣總督府檔案數量應該比這本書更龐大,可惜當時皆未出版(註27)。

  在文章部分,賀嗣章也有少數發表於《臺灣文獻》與《臺灣風物》,其中他與省文獻會另一位編纂廖漢臣合作的〈內地旅臺文人及其作品〉(註28),則收入了旅臺文人十數則作品,其中兩則為譚嗣同與江庸,推測此兩則應為賀嗣章所選。

  江庸在賀嗣章任北洋政府司法部主事時,為司法總長,兩人同為早稻田大學法學前後期校友,留日時有可能已認識。江庸在賀、廖兩人發表此文時,雖僅任上海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但在1935年旅居上海時,立場即較傾向共產黨,戰後,曾被中華民國政府任命為司法院大法官(註29),卻未就任,其後,新中國成立,反而擔任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此文介紹江庸及其詩作,在當時政治情勢看來,頗為冒險。

  譚嗣同一則內,作品介紹包括了譚嗣同、其兄譚嗣襄及梁啟超,譚氏兄弟與賀嗣章同為瀏陽人,譚嗣襄最後與賀嗣章相同,卒於臺灣。從這則文字中,多少反映出賀嗣章歷練北洋政府與滿洲國後,晚年流寓臺灣的心境。

  或許如譚嗣同詩作:「誰知千里外,蹤跡困塵氛」,賀嗣章因人生選擇,最後平淡地歸於臺灣這塊土地。

註1:王孟亮,〈家父、歷史與我〉,《臺灣文獻季刊》,第62卷第1期(2011年),頁33-38。另岸信介曾任日本首相,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斷交後亦有機密訪臺。
註2:王宇嫻,〈人似當年否──母親〉,收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民间历史」網站:mjlsh.usc.cuhk.edu.hk(2021年6月30日點閱)。
註3: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年)。
註4:《政府公報》,第844期,1914年9月10日,頁5-6。
註5:《政府公報》,第433期,1914年3月15日,頁8。
註6:《政府公報》,第708期,1918年1月11日,頁2。
註7: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年)。
註8:《政府公報》,第1479期,1920年3月25日,頁2。
註9:中里見敬,〈新公開の劉承幹と周作人の日記に見える濱一衛-兼ねて濱文庫所蔵『春水』手稿本を論ず〉,《九州大学附属図書館研究開発室年報》,2016/2017號(2017),頁1-11。
註10: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年)。
註11: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年)。
註12:〈日支の権威者を集め、本社主催満蒙経営座談会 聞け、烈々たる卓論続く きのう奉天に開催〉,《朝日新聞》,1932年1月12日,版2。
註13:〈満州国童子団 20名けさ入京〉,《朝日新聞》,1932年11月24日,版2。
註14:〈満洲国鄭孝胥一行〉(1934年3月19日),《戦前期外務省記録》(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檢索號:B05015781900。
註15:〈満洲国童子団指導者五名へ補給〉(1932年10月22日),《戦前期外務省記録》(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檢索號:B05015756200。
註16: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
註17:〈満洲国実業部大臣一行見学に関する件〉(1934年10月24日),《陸軍省陸満普大日記》(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檢索號:C04012053000。
註18:〈満州国高官の光栄〉,《朝日新聞》,1934年11月6日,版1。
註19:〈岸工務局長の割愛方に関する件〉(1936年9月29日至10月7日),《陸軍省大日記陸満機密》(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檢索號:C01003205600。
註20:國務院人事處,《滿洲國官吏錄康徳6年4月1日現在》(新京:明文社,1939年),頁243。
註21:〈商工省、陣容刷新 次官に岸信介氏内定/岸氏の略歴〉,《朝日新聞》,1939年10月19日東京/夕刊,版1。
註22:滿蒙資料協會編,《滿華職員錄康徳9年》(東京:滿蒙資料協會,1942年),頁628。
註23:〈日満商事異動〉,《朝日新聞》,1942年12月 27日,版2。
註24:許雪姬訪問,許雪姬等紀錄《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頁266。
註25:賀嗣章,《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保安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註26:賀嗣章、莊金德,《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年)。
註27:此部份承王孟亮教授提供意見與相片佐證。
註28:賀嗣章、廖漢臣,〈內地旅臺文人及其作品〉,《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頁39至58。
註29:《總統府公報》,第49號(1948年),頁1。

 

新書出版

《籠城之戰:1895年南臺灣六堆客家火燒庄戰役》
書名:《籠城之戰:1895年南臺灣六堆客家火燒庄戰役》
著者:李文良、陳瑢真、戴心儀
出版: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ISBN:978-986-0724-25-7
定價:新臺幣640元

簡介:
  本書主要在利用現存詳實的日方檔案,也進行現場田野調查,並利用數位工具在空間上予以動態呈現,試圖整理復原乙未年間在南臺灣六堆發生的火燒庄戰役之歷史過程;全書以乙未戰爭時期在南臺灣六堆火燒庄發生的戰役作為主軸,從歷史檔案、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等面向,詳細描述戰爭之過程,並分析該戰事之起因、經過及其對地方社會與臺灣總督府經營政策之影響。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IV
《書名: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IV

編譯者:徐國章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5、2007、2009、2011年
ISBN:986-00-3307-2、978-986-01-1737-0、978-986-02-0134-5
9789860297782
定價:新臺幣500元、500元、500元、450元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的警察,係臺灣總督府仿自日本警察制度植入臺灣,建立現代警政系統維持臺灣治安及社會秩序。總督府編纂《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旨在作為警察人員執行警務參考之用,全書共分三編5冊,第一編警察機關之建構,詳述臺灣警察機關的變革;第二編之治安狀況,上卷記載日本統治初期臺灣武裝抗日事件、中卷為臺灣思想運動狀況、下卷則描述刑事及司法制度;第三編為警務事蹟編,則收錄警察任免、賞罰及規章等。由於蒐羅大量原始史料,廣為今日臺灣史學界引用,提供研究者豐富參考資料,視為研究日治臺灣史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本館自2005至2011年間,完成第一編「警察機關之建構」之編譯,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Ⅰ-Ⅳ冊,收錄原書八章。第Ⅰ冊內容敘述臺灣日治時期警察組織的變遷;第Ⅱ冊記述日本在臺施行「委任立法制度」的決策及其立法過程、臺灣總督府隸屬的中央主管機關之遞嬗及總督府為進行「理蕃」於警察部門設置航空班的原委、人員編制訓練、飛機整備、機場建設及航空班廢止等;第Ⅲ冊為地方警察機關的變革,如地方制度(行政區劃)變遷、隘勇制度、三段警備制、巡查部長制及臺人開始擔任警察之巡查補制度等;第Ⅳ冊則為明治28年後警察機關編制員額配置異動情形,及日本領臺前的臺灣及舊時的行政組織、保甲及隘勇制度等。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文物風華:館藏「賽德克族緯挑米粒織黑色菱形紋布毯」
  賽德克族,現今主要人口居於南投縣仁愛鄉境內各部落,部分移居至南投縣國姓鄉、花蓮縣秀林、萬榮、卓溪、玉里及宜蘭縣的南澳、大同等鄉。日治時期曾因祖源地、我族認同、語言等差異,被人類學者單獨稱作「セデック族,沙績族」,不過大多之學術分類皆仍將其歸入泰雅亞族中;於2008年4月由原屬之泰雅族亞族,被政府認定為獨立的賽德克族,以Seejiq Truku、Seediq Tgdaya、Sediq Toda三個主要語群族人共同組成。事實上,本族與早先移居花蓮地區的太魯閣族仍有著諸多關聯,包括祖源、祖靈信仰、語言、文化表徵甚至在物質文化的表現等方面皆然。
《臺灣前輩攝影家:黃則修回顧專輯》
  黃則修先生(1930-2014)是臺灣前輩攝影家,自1941年他12歲開始攝影。曾任日本朝日新聞攝影與電視臺駐臺記者,在戒嚴時期,將臺灣時事影像發布至國外媒體,對臺灣國際間的新聞聯繫助益頗多。先生留下許多臺灣早期珍貴影像,也撰寫專欄、籌設學會,對於臺灣早期的攝影發展具有深遠的影像和貢獻。本書內容分為:其一先生本人陳述的回憶,其二是先生所寫的一長篇研究「澎湖張百萬的故宅與聚落」,其三是親友所描述的黃則修。
2021年7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21年7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42種48冊、期刊計38種38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書目詳見本館圖書資訊查詢系統
https://library.th.gov.tw/opac890/forms/bibliography/book_search.aspx
《嘉義賴家發展史》
書名:《嘉義賴家發展史》
著者:顏尚文、潘是輝
出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2000年5月
ISBN:957-02-5875-6
定價:新臺幣440元

簡介:
  嘉義為古諸羅之地,也是臺灣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十八世紀初,來自漳州平和的賴斌來家族落籍嘉義,與絕大多數的漢人移民類似,從事土地開墾,由農而商,再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成為地方上的鄉紳士族,家族成員更廣泛地參與地方事務或活動,舉凡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書共分為七章,除第一章〈前言〉、第七章〈結語〉外,另分五章。第二章〈嘉義地區與賴家的發跡〉描述清代以前嘉義地區的概況作為賴家在嘉義落籍的背景,並敘述賴家早期的生活狀況;第三章〈賴時輝創業的經過〉依序敘述賴家四世賴時輝早年生活、經商、遷籍嘉城、與賢內助賴陳氏勸結婚、戴潮春事件嘉城的防守等,對這位嘉義賴家的創業家長給予詳細的敘述;第四章〈賴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討論賴家與埔姜林四十九庄的關係以及與官府、仕紳和地方民眾等的互動,以探討賴家之所以興起的社會基礎;第五章〈賴家在清末的發展〉對賴時輝的五位兒子登上功名等事件作敘述、分析賴家藉由通婚與參與詩社鞏固社會地位的作法,以及繼承者賴世英如何接續賴時輝的事業和應付賴時輝逝世後賴家所面臨的問題;第六章〈賴世英《嘉城賴仁記家譜》的編纂與家族倫理之建構〉敘述乙未變局時賴家在賴世英的領導下對家族前途的抉擇,並針對《嘉城賴仁記家譜》的編纂以及建立賴家家族倫理規範與家族永續發展等課題進行討論。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
書名:《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
著者:尹章義
出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957-02-9854-5
定價:新臺幣250元

簡介:
  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臺灣吸引不少閩南士族來臺拓墾。雍正十年,張士箱率領四子方高、方升、方遠、方大,由晉江原籍遷臺,在臺南、鳳山一帶從事拓墾,隨即逐漸北向諸羅、彰化、淡水發展,其中南新莊平原為其主拓墾區之一,張方大以「廣惠」為號、方高以「廣福」為號,拓墾成果豐碩,允推閩南傳統士族移墾臺灣的典型,至今其後裔遍及各地,影響深遠。

  本書共七章,除第一章〈導論〉與第七章〈結論〉外,分別為第二章〈張士箱家族移民臺灣的時機與背景〉,說明張士箱的家世、移民臺灣的動機與時代背景;第三章〈張士箱家族之舉業、仕途與社會地位〉探討科舉制度對於張士箱本人、家族和其成員的影響,以及張家在晉江與臺灣社會地位的演變、張氏家族成員在家族中地位的變化,與科舉制度如何維繫邊陲之地的臺灣與福建、清廷之間的關係;第四章〈張士箱家族的拓墾事業及其對地方的貢獻〉則帶讀者認識當時張士箱家族投入拓墾事業的背景、時機、拓墾的組織、地區、業績和張士箱家族對於今雲林、臺北兩地的貢獻,並論述張氏拓墾時、地的不同對於張氏族人的分布,聚居的情形和張氏拓墾史在臺灣史上的地位;第五章〈臺灣與大陸兩地張氏族人的往來關係〉討論張氏族人在臺灣、中國的往來關係,和其居住在中國與臺灣兩地的張氏族人在科考、祭祀、財產和親情上的關係;第六章〈張士箱家族在近代變遷社會中的調適與發展〉探討清末割臺、日治和戰後,在政治、社會和經濟都產生急劇的變化中,張氏族人的調適與發展過程。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務訊息

2021年鹿港宗教信仰研習營
2021年鹿港宗教信仰研習營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原住民當代創作歌謠的世代、場域與展演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原住民當代創作歌謠的世代、場域與展演
臺灣文獻講座:諺語真心適  用心識臺灣
臺灣文獻講座:諺語真心適 用心識臺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