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100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報名
活動時間:100年1月25日至27日三天(星期二~星期四)
活動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
參加對象:全國各大專院校學生、高中、國中、小教師、社會人士等。
 

悅讀檔案

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
  日本帝國統治臺灣之初,對本島人教育尚未確立根本方針,而以臨機應變之設施為主,當時臺灣總督府深感官民語言不通之苦,遂有「教本島(按:臺灣)人說國語(按:日語),教本國(按:日本)人說土語(按:主要指閩南語)」之輿論形成。最先是於明治28(1895)年6月26日由學務部長心得(按:權理)伊澤修二在臺北的芝山巖設立學堂,首度嘗試對本島人教授日語。

  接著又以培養通譯為目的,於明治28(1895)年10月由學務部提出設立國語傳習所意見書如下:
「凡得國無非能得民,得民無非能得人心。而欲得其人心,非先借由語言能力此一溝通彼我思想工具不可。蓋本島位於舊支那領土之極南,其語言與北方大異其趣,如先前熟稔官話之通譯官亦幾乎無法發揮作用,證諸先前軍隊之經驗,自可明白。然而,今日內地人能解土語者甚少,本地人之中能解日本語者幾絕無僅有。於此情境,欲施行治民之術、開闢教化之途,實不可不謂至難之事。故今擬設本所以開日本語傳習之途,以謀施政上之便,進而奠立教化之基。」

  明治29(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勅令第九四號)公布,條文如下:
第一條 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為國語學校及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附設附屬學校。
第二條 國語學校及國語傳習所置下列職員:
    校長或所長、教授、教諭、助教諭、舍監、書記。
第三條 國語傳習所長總計各所為十四人,由縣廳、島廳或支廳之官吏兼任之,承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或
第四條 教諭為高等官四等以下,掌理國語學校學生之教學。   所屬知事、島司、支廳長之命,掌理
    所務及監督所屬職員。
第五條 教諭四十二人,為判任,掌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或國語傳習所學生之授課。
    助教諭九人,判任,輔助教諭之職務。
第六條 舍監二人,判任,承國語學校長之指揮,掌理學生取締相關事項。
    舍監由教諭或助教諭兼任。
第七條 書記為判任,承上官之命從事庶務會計。

   附 則
第八條 本令自明治二十九年四月一日施行。

  之所以要任命地方行政當局之官吏擔任國語傳習所所長,係因考量校舍選定、學生招募及其他權宜事頗多,故做此規定。

  同年5月21日國語傳習所名稱、位置(府令第四號)發布,設置下列14所。
臺北、淡水、基隆、新竹、宜蘭、臺中(位置彰化)、鹿港、苗栗、雲林、臺南、嘉義、鳳山、恒春、澎湖島(位置媽宮城)在名稱、位置決定之同時,亦完成所長之任命。然而,第一期講習員(按:於講習完後擔任傳習所教員)係畢業於7月1日,基於這一關係,實際上傳習所皆是在7月1日之後才正式開設。

  明治29(1896)年6月22日國語傳習所規則(府令第一五號)發布,條文如下:

第一章 本旨及種類

 第一條 國語傳習所以對本島人教授國語,俾有助其日常生活,並培養本國精神為主旨。
 第二條 國語傳習所之學生分甲科及乙科二種。
 第二章 編 制
 第三條 甲科學生限年齡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具備普通知識者入學,乙科學生限年齡八歲以上十五
     歲以下者入學。
 第四條 甲科學生專習現行國語,兼及讀書、作文初步,其期間概以半年為限,乙科學生除現行國語
     外,兼修讀書、作文、習字、算術,其期間概以四年為限。
     依地方之情況,乙科學生添加地理、歷史、唱歌、體操之任一科目或數科目,亦得為女學生添
     加裁縫科目。

  若係前項之情況,應由所長具函敍述其情況,請民政局長指示。(以下略)
關於甲科、乙科之區別,於學務部之說明書中載有:
甲科生係依本島目前施政上之必要,招募已學習四書五經等,具備普通知識之青年,專門教以國語,期能以最短時日讓其通曉最要緊之語言,以應必要之急需。

  國語傳習所為後來設立的公學校之前身,屬於在臺灣施行日語初等教育的過渡時期產物,在明治31(1898)年7月「臺灣公學校令」發布實施之前,臺灣各地皆延續國語傳習所之制。
《臺灣の風光》
昭和7(1932)年 1月25日出版
山崎鋆一郎著 犬塚書店發行

  日治時期的臺灣發行了許多寫真帖(照片集),用銀鹽底片來記錄周遭環境,於當時正方興未艾,影像的紀錄迥異於傳統手繪圖畫,為當時景物留下了真實樣貌。在時隔近80年的今日,由於本書的保存良好,讓我們得以感受當時日人眼中的臺灣風光,並看見當時印刷的高品質。

  本書作者山崎鋆一郎雖非官方人員,但他所開設的大正寫真工藝所,卻發行了許多日本新擴張領土的寫真帖,如:《臺灣の展望》、《臺灣全名勝寫真帖》、《滿州の展望》、《熱河の展望》。在這些寫真作品中,有著許多政府的新建設及軍方據點,足見其與官方及軍方之關係良好。

  本書共收錄有54張照片,分為官舍建築、公共建設、市區街景、風景名勝、軍方據點、原住民生活及臺灣南島風情等種類。本書於除卻舊有名勝及天然景物照片後,可發現所呈現的臺灣景色和當時日本本土並無太大不同,或可解釋成在歷經近40年的殖民統治後,因為多次市區改正及各項公共建設,臺灣的建築風格和街景已全面日本化;另一解釋為,與官方合作密切的作者,刻意展現殖民統治的成果,為官方進行無形中的宣傳。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錄了〈霧社全景〉照片。昭和5(1930)年10月27日所發生的「霧社事件」,距離本書的發行時間不足1年半,而作者特意收錄了霧社的照片,不論是出於補償的心態,或是警惕統治者自身勿再犯下同樣的統治錯誤,都足見「霧社事件」的發生對日本官方的確是個震撼。
 

民俗文物小常識

粿模
粿模
  粿模是雕刻有吉祥圖案,用來印在各式包粿上面,增加美觀及吉祥意義;有木質雕刻的,也有以上釉的陶燒製而成的。包粿是以糯米做成粿皮的食品,粿裡面包鹹的、甜的餡料,鹹餡料用炒香的蘿蔔乾或者鹹菜等,甜的餡料有紅豆沙、綠豆沙、花生粉等材料。
餅模
餅模
  昔日男女結婚前,有訂婚儀式,男方送聘禮至女家,其中必須有禮(喜)餅,女方收到禮餅後分送親友,告知女兒將要擇日出嫁。禮餅餅模,以木質圓形為多,上面的雕刻有以「二姓合婚、百年偕老」等字為主,加上花葉圖案裝飾;或者反覆排列的小型個別圖案;
 

臺灣人‧臺灣事

古坑鄉桂林村五營信仰
古坑鄉桂林村五營信仰

  古坑鄉桂林村落之內館、景水、下寮埔、蟾蜍嶺、苦苓腳、石槌尾、半天寮都有「將爺廟」信仰,廟身採遮蔽形式,其外觀有如土地公祠;祠高度依聚落而異,小者高約4尺,大者可容3-4人,五營元帥又稱五營將軍(五營元帥即為我們常見的將爺廟),此神軍神兵統由所祀之主神調動指揮,中營元帥由哪吒擔任,其他四營主將則有兩說,一說東營為羅昆,西營為羅燦、南營為文良、北營為招賢。另一說東營為張公(張基清)、西營為劉公(劉武秀)、南營為蕭公(蕭其明)、北營為連公(連忠宮)。天兵神將雖為主神統領,有時亦為人利用,如清之義和團、大刀會、紅槍會、小刀會,臺灣日據簡大獅抗日,西來庵余清芳抗日(又名礁吧哖事件),均假藉神威旨意,信徒宗教狂熱,策動人神一致對外。

  五營信仰來源尚待考證,目前所知應與「社」有關,西漢「說文解字」:「社,地主也‧‧‧周禮25家為社。」可知當時「社」,具有「土地的神祇」與「居住戶數的計算單位」,即初民在聚落中心,將豎、橫兩片石頭,視為神明祭拜,乃是一種靈石崇拜風俗;由此可見祭社源於自然崇拜。臺灣各地的將爺廟外形不一,大體分六種:
一、露天式:無任何屏障,僅以插立於地的竹符作為象徵物。
二、圈圍式:以鐵皮或水泥作簡易圈圍。
三、土丘式:以天然高地或人工土丘為營臺。
四、磚靠式:以磚或水泥砌成神竈狀營臺。
五、小祠式:新廟宇所建外營多採此制。
六、寶塔式:以磚或水泥砌成,最多有九層,塔頂有石雕老虎鎮守。

  將爺廟內部配神物,因地不同,大致有八類,
一、令旗:形式如「五營旗」。
二、令牌:為削尖之長形木牌,多立於木架,其上書有營稱、將領和兵馬數。
三、竹符:僅畫上符文,符頭上包有金紙、紅布或五色布。
四、石碑:碑上刻有營稱。
五、紙像: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紙像外亦有紙馬、紙旗、或紙製涼傘。
六、金身:各營將領皆雕成神像祀之。
七、五營燈:以竹製成之倒三角錐構件,多糊紙張。
八、壺、碗、烘爐:為祭煞用。(註1)
  桂林村落五營信仰皆採遮蔽式造型建之,內糊紙神像祭祀,是借五方神將力量來鎮守聚落,以取代土地公祠之不足;桂林村村落不像古坑村有大型廟宇,如王爺公香火鼎盛,遇有王爺神誕或繞境,可至地方五營廟作客或休息,與五營神軍作「交陪」訪問。如今將爺信仰,慢慢形成家戶籌建之「個體戶」,由地區土地公祠代替之。

  苦苓腳頂厝邱順鑽自建的「將爺」屬東營,係創建於民國56年;下厝往桃源路口〈山豬湖溪畔〉,建於民國94年以紅磚紅柱作吉祥表徵,遠望麒麟跳躍,祈求「德霑八面家平安」(屬西營由西門將軍鎮守);南營將爺則鎮守於苦苓腳村口,據耆老推估:距今應有50年歷史,是早期水圳必經之路。祠後尚有一棵兩百年無患子老樹,是村婦早期洗衣場域,是村民的集體記憶;祠內五營令旗插於木架上,也有張貼五方安鎮符,舊時分別為東、南、西、北、中營及總營,並依序以張、蕭、劉、連、李,都元帥(註2)作該營將領。據筆者調查,除少數乩童與經常參與地方信仰圈活動之鄉輩,一般人並不清楚將爺信仰由來,及祂與村民的神祇關係。

  以前村莊有許多由石塊搭建的土地公形制,它是村民最初對土地感恩的膜拜對象;至於老樹下的石頭公,通常最受村民疼惜,像坐落於往石槌尾路旁,頂厝大石頭下的小石頭公,外表已結滿青苔,引來不少竹雞、綠繡眼、斑鳩,飛來作伴,已變成鳥兒休棲地。據說石頭公很靈,如小孩夜半哭鬧不休,或祈求出外工作平安,皆會向石頭公拜拜祈福,一切都了無牽掛,因為心誠則靈。景水老樹下亦有一座,年代頗久,最近被拆除,原因不明,經查原來是改建新廟。

註1:曾光棣著,《澎湖的五營信仰-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頁11。
註2:關於都元帥的身分,可由民間「打城法事」科儀中印證,有一段都元帥的文字:拜請33天都元帥,統領天兵下瑤台,金槍一轉天門開,繡球獻出五方來,…百萬天兵四邊排,中壇元帥降臨來。由這段文字看都元帥與李元帥應同一人。轉引自曾光棣著,《澎湖的五營信仰-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頁82。
 

新書出版

《日治時期籍民與國籍史料彙編》
發行人:林金田
編譯者:王學新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定價:500元
發行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三十日
   

館務訊息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蒞館進行檔案史料校外教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蒞館進行檔案史料校外教學
99年臺灣地區民俗文物團體座談會
99年臺灣地區民俗文物團體座談會
「2010年臺灣文獻假日市集暨臺灣囝仔講古比賽」側記
「2010年臺灣文獻假日市集暨臺灣囝仔講古比賽」側記
「臺灣歷史文化及觀光研習營」花絮
「臺灣歷史文化及觀光研習營」花絮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李西勳 陳惠芳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