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卷名 |
篇名 |
作者 |
出版年月 |
PDF |
51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花蓮延平王廟傳世東溪窯青瓷爐研究 |
李建緯、施淑鈴、陳宥朋 |
民國112年06月 |
 |
52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桃園大溪全昌堂漢醫林長春之研究 |
陳志豪 |
民國112年06月 |
 |
53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一道向南的聲波──論臺灣放送協會的南方派遣 |
蕭亦翔 |
民國112年06月 |
 |
54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冷戰時期的臺南美軍宿舍與美國學校 |
杜正宇、金智 |
民國112年06月 |
 |
55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盧嘉興的臺灣佛教研究 |
邱敏捷 |
民國112年06月 |
 |
56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評介許麗玉著《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
曾冠傑 |
民國112年06月 |
 |
57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雲嘉研究專題導讀 |
蘇全正 |
民國112年03月 |
 |
58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經世理想與政治現實:陳夢林與十八世紀初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議論 |
黃宥惟 |
民國112年03月 |
 |
59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清代臺灣僧官制度之探討--以嘉義市城隍廟為例 |
蘇全正 |
民國112年03月 |
 |
60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雲林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與兩次設縣比較 |
齊汝萱、許世融 |
民國112年03月 |
 |
61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弔旗、花圈、三板橋――日治時期日人之葬儀與他界觀 |
陳珏勳 |
民國112年03月 |
 |
62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涓滴成河:雲林縣「海豐堡東勢厝」古文書價值淺析 |
何孟侯 |
民國112年03月 |
 |
63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 |
林美容 |
民國112年03月 |
 |
64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新港輕便鐵道百年風華史 |
張耀元 |
民國112年03月 |
 |
65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考古學的人地關係與歷史書寫:以雲嘉地區為例 |
劉益昌 |
民國112年03月 |
 |
66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日治時期淨土宗在雲嘉地區的活動(1902-1945) |
闞正宗 |
民國112年03月 |
 |
6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日治時期臺灣「洋式旅館」之研究-以鐵道旅館為核心的探討 |
沈佳姍 |
民國111年12月 |
 |
6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從「二七部隊」看臺灣原住民的二二八事件參與 |
陳慧先 |
民國111年12月 |
 |
6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戰後大豹群原住民復歸三峽的訴求及其迴響 |
洪健榮 |
民國111年12月 |
 |
7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興建爭議及其所涉記憶政治 |
潘宗億 |
民國111年12月 |
 |
71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三峽「陳炳勳家藏古文書」介紹——以3件理番同知諭札告示為中心 |
劉澤民 |
民國111年12月 |
 |
72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清代南崁地區的開發——以坑仔社夏姓平埔族為例 |
翁建道 |
民國111年12月 |
 |
73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桃園、新竹地區原漢族群互動下的孤魂信仰與鬼魅傳說 |
梁廷毓 |
民國111年12月 |
 |
74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臺南研究專輯導讀 |
戴文鋒 |
民國111年09月 |
 |
75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清代前期臺灣府城的官署園林及遊憩空間之創建 |
蔡承豪 |
民國111年09月 |
 |
76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日治時期臺南開元寺作為觀光地景之空間與文化分析 |
王怡茹 |
民國111年09月 |
 |
7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和平之約: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談歷史場域考 |
戴文鋒、曾國棟 |
民國111年09月 |
 |
7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1910年代臺南西來庵鸞書《警心篇》探析 |
李建德 |
民國111年09月 |
 |
7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日治時期臺南州地方特產的創生及其歷史意義:以新港飴為例 |
陳靜寬 |
民國111年09月 |
 |
8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臺灣清代神道碑之踏查與史料價值 |
羅永昌 |
民國111年09月 |
 |
81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狂飆青春:盧金水先生訪問紀錄 |
陳柏棕 |
民國111年09月 |
 |
82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策劃二十世紀臺灣國家公園之設置與省思:張隆盛口述訪談 |
曾華璧 |
民國111年09月 |
 |
83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桃竹苗地區乾隆二十五年土牛溝位址再考 |
李宗信 |
民國111年06月 |
 |
84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清代檔案中的另一種「真實」:《淡新檔案》中的「風水」訟案 |
洪健榮 |
民國111年06月 |
 |
85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中村櫻溪〈城南雜詩〉的臺灣風土與旅居書寫 |
廖振富 |
民國111年06月 |
 |
86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時代的圖像:松山虔三宜蘭影像解析 |
黃文瀚 |
民國111年06月 |
 |
8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臺語電視節目的起落—電視語言政策的轉變(1959-1976) |
陳佳德 |
民國111年06月 |
 |
8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指出問題」與「煽動情緒」──魚夫政治漫畫《臺北‧中國》、《資治通鑑》的形式和意義 |
翁稷安 |
民國111年06月 |
 |
8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從新發現的一處安平壺窯址再談所謂安平壺 |
謝明良 |
民國111年06月 |
 |
9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艋舺金門館與地方社會:高清美女士口述歷史 |
曾冠傑 |
民國111年06月 |
 |
91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一朵清新的工運蘭花:古秀蘭女士訪問紀錄 |
張宗坤、陳柏謙 |
民國111年06月 |
 |
92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規劃與履踐臺灣水污染防治之事務:李錦地口述訪談 |
曾華璧 |
民國111年06月 |
 |
93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高雄研究專輯導讀 |
李文環 |
民國111年03月 |
 |
94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明代塞爾登地圖的臺灣地名:一個針路判讀的個案 |
施雅軒 |
民國111年03月 |
 |
95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日治時期高雄州的薪炭產業(1921-1942) |
吳玲青 |
民國111年03月 |
 |
96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從六燃高雄本廠到中油本廠之產業空間變遷研究(1942-1954) |
李文環 |
民國111年03月 |
 |
9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岡山街的巨輪-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工廠 |
林玉萍 |
民國111年03月 |
 |
9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二戰末期鳳山丘陵防禦陣地之形成與演變 |
杜正宇、魏以恩 |
民國111年03月 |
 |
9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探索左營古厝特殊門額 |
廖德宗、洪親慧 |
民國111年03月 |
 |
10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1期 |
林志森先生口述訪談:臺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
曾華璧 |
民國111年0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