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卷名 |
篇名 |
作者 |
出版年月 |
PDF |
201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4期 |
臺灣鸞堂的鸞筆形式與變遷:以儒宗神教為中心 |
王志宇 |
民國112年12月 |
 |
202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4期 |
余登發父子叛亂案的政治救援與民主運動 |
蘇瑞鏘 |
民國112年12月 |
 |
203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4期 |
從齋教到人間佛教:以南投靈山禪寺的發展為例 |
邱敏捷 |
民國112年12月 |
 |
204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4期 |
清康熙年間的鹿港補遺 |
蕭信宏 |
民國112年12月 |
 |
205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4期 |
臺中市各區人口成長類型之探討(2010-2020) |
周國屏 |
民國112年12月 |
 |
206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戰後臺灣史研究在海外的擴展與深化:以王世慶先生之人際網絡為中心 |
何義麟 |
民國112年09月 |
 |
207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撫墾署與蕃情研究會 |
陳偉智 |
民國112年09月 |
 |
208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日治時期臺灣業佃會之成立及其運作(1908-1938):以農政官員的論述為中心 |
林文凱 |
民國112年09月 |
 |
209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戰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遺緒:以社有地保證金的返還為中心 |
何鳳嬌 |
民國112年09月 |
 |
210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對樹林酒廠的接收與經營(1945-1969) |
林佩欣 |
民國112年09月 |
 |
211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媒體與特務:以林頂立辦《全民日報》(1947-1951)為中心 |
歐素瑛 |
民國112年09月 |
 |
212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王世慶先生對《臺灣總督府檔案》的介紹、管理與研究 |
張家榮 |
民國112年09月 |
 |
213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3期 |
動物糧食:戰後臺灣的飼料工業與雜糧生產、流通 |
李力庸 |
民國112年09月 |
 |
214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十七至十九世紀阿美族「秀孤巒二十四社」的歷史變遷 |
潘繼道 |
民國112年06月 |
 |
215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花蓮延平王廟傳世東溪窯青瓷爐研究 |
李建緯、施淑鈴、陳宥朋 |
民國112年06月 |
 |
216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桃園大溪全昌堂漢醫林長春之研究 |
陳志豪 |
民國112年06月 |
 |
217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一道向南的聲波──論臺灣放送協會的南方派遣 |
蕭亦翔 |
民國112年06月 |
 |
218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冷戰時期的臺南美軍宿舍與美國學校 |
杜正宇、金智 |
民國112年06月 |
 |
219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盧嘉興的臺灣佛教研究 |
邱敏捷 |
民國112年06月 |
 |
220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2期 |
評介許麗玉著《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
曾冠傑 |
民國112年06月 |
 |
221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雲嘉研究專題導讀 |
蘇全正 |
民國112年03月 |
 |
222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經世理想與政治現實:陳夢林與十八世紀初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議論 |
黃宥惟 |
民國112年03月 |
 |
223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清代臺灣僧官制度之探討--以嘉義市城隍廟為例 |
蘇全正 |
民國112年03月 |
 |
224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雲林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與兩次設縣比較 |
齊汝萱、許世融 |
民國112年03月 |
 |
225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弔旗、花圈、三板橋――日治時期日人之葬儀與他界觀 |
陳珏勳 |
民國112年03月 |
 |
226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涓滴成河:雲林縣「海豐堡東勢厝」古文書價值淺析 |
何孟侯 |
民國112年03月 |
 |
227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 |
林美容 |
民國112年03月 |
 |
228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新港輕便鐵道百年風華史 |
張耀元 |
民國112年03月 |
 |
229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考古學的人地關係與歷史書寫:以雲嘉地區為例 |
劉益昌 |
民國112年03月 |
 |
230 |
臺灣文獻季刊74卷1期 |
日治時期淨土宗在雲嘉地區的活動(1902-1945) |
闞正宗 |
民國112年03月 |
 |
231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日治時期臺灣「洋式旅館」之研究-以鐵道旅館為核心的探討 |
沈佳姍 |
民國111年12月 |
 |
232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從「二七部隊」看臺灣原住民的二二八事件參與 |
陳慧先 |
民國111年12月 |
 |
233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戰後大豹群原住民復歸三峽的訴求及其迴響 |
洪健榮 |
民國111年12月 |
 |
234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興建爭議及其所涉記憶政治 |
潘宗億 |
民國111年12月 |
 |
235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三峽「陳炳勳家藏古文書」介紹——以3件理番同知諭札告示為中心 |
劉澤民 |
民國111年12月 |
 |
236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清代南崁地區的開發——以坑仔社夏姓平埔族為例 |
翁建道 |
民國111年12月 |
 |
23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4期 |
桃園、新竹地區原漢族群互動下的孤魂信仰與鬼魅傳說 |
梁廷毓 |
民國111年12月 |
 |
23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清代前期臺灣府城的官署園林及遊憩空間之創建 |
蔡承豪 |
民國111年09月 |
 |
23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臺南研究專輯導讀 |
戴文鋒 |
民國111年09月 |
 |
24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日治時期臺南開元寺作為觀光地景之空間與文化分析 |
王怡茹 |
民國111年09月 |
 |
241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和平之約: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談歷史場域考 |
戴文鋒、曾國棟 |
民國111年09月 |
 |
242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1910年代臺南西來庵鸞書《警心篇》探析 |
李建德 |
民國111年09月 |
 |
243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日治時期臺南州地方特產的創生及其歷史意義:以新港飴為例 |
陳靜寬 |
民國111年09月 |
 |
244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臺灣清代神道碑之踏查與史料價值 |
羅永昌 |
民國111年09月 |
 |
245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狂飆青春:盧金水先生訪問紀錄 |
陳柏棕 |
民國111年09月 |
 |
246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3期 |
策劃二十世紀臺灣國家公園之設置與省思:張隆盛口述訪談 |
曾華璧 |
民國111年09月 |
 |
247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桃竹苗地區乾隆二十五年土牛溝位址再考 |
李宗信 |
民國111年06月 |
 |
248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清代檔案中的另一種「真實」:《淡新檔案》中的「風水」訟案 |
洪健榮 |
民國111年06月 |
 |
249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中村櫻溪〈城南雜詩〉的臺灣風土與旅居書寫 |
廖振富 |
民國111年06月 |
 |
250 |
臺灣文獻季刊73卷2期 |
時代的圖像:松山虔三宜蘭影像解析 |
黃文瀚 |
民國111年0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