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卷名 |
篇名 |
作者 |
出版年月 |
PDF |
401 |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 |
田野調查與古文書運用:以《大里市史》、《大村鄉志》編纂為例 |
邱正略 |
民國106年03月 |
 |
402 |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 |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的纂修構想及特色 |
陳鴻圖 |
民國106年03月 |
 |
403 |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 |
臺灣都市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 臺北、臺中、臺南的比較 |
黃雯娟 |
民國106年03月 |
 |
404 |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 |
「十里人煙街路亭」:鹿港不見天街的拆除及爭議 |
陳一仁 |
民國106年03月 |
 |
405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上)導讀 |
黃秀政 |
民國105年12月 |
 |
406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清康熙年間《臺灣府志》之文學記述及其特色 |
徐惠玲 |
民國105年12月 |
 |
407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論清代前期《臺灣縣志》的纂修 |
楊護源 |
民國105年12月 |
 |
408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地方志中的日治時代校史修纂:以《嘉義市志》與《嘉義縣志》〈教育志〉為例 |
黃文榮 |
民國105年12月 |
 |
409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 |
鄭政誠 |
民國105年12月 |
 |
410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己丑正科東港迎王與七角頭轎班的傳承 |
陳淑華、蔡東祐 |
民國105年12月 |
 |
411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
臺北三峽地方史中的人類學觀察 |
丁仁傑 |
民國105年12月 |
 |
412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 |
馬偕與「生番」:十九世紀獅潭底教會的建立 |
曾尹君、張崑振 |
民國105年09月 |
 |
413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的鄭成功譯寫與歷史再現 |
王韶君 |
民國105年09月 |
 |
414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 |
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 |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 |
民國105年09月 |
 |
415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 |
小琉球漁民祭祀「水流公」信仰初探 |
吳明訓 |
民國105年09月 |
 |
416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 |
北港鎮劉厝庄吳家古文書概述 |
劉澤民 |
民國105年09月 |
 |
417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大家來談社區總體營造專輯】導讀 |
陳梅卿 |
民國105年06月 |
 |
418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從歷史學的觀點執行社區總體營造 |
陳梅卿 |
民國105年06月 |
 |
419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市民參與的社區營造:以屏東縣為例 |
曹啟鴻、林淑惠、黃麗霞 |
民國105年06月 |
 |
420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日本社區形成・造街的展開與現在(日本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ティ形成・まちづくりの展開と現在) |
和田清美 |
民國105年06月 |
 |
421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19世紀初年臺灣北部的拓墾集團與噶瑪蘭的移民與開發 |
陳南旭 |
民國105年06月 |
 |
422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 |
臺灣民間喪葬陣頭初探 |
楊士賢 |
民國105年06月 |
 |
423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 |
從《臺灣日日新報》看漢人巫者之污名化:歷史根據及其社會之功能與處 境 |
李嘉琪 |
民國105年03月 |
 |
424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 |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 |
楊護源 |
民國105年03月 |
 |
425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 |
臺灣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與觀光唱片研究(1950-1970) |
黃國超 |
民國105年03月 |
 |
426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 |
澎湖嵵裡魚產加工之初探 |
莊凱証 |
民國105年03月 |
 |
427 |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 |
中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批臺灣軍夫:李昌盛、許恭來口述歷史 |
陳柏棕 |
民國105年03月 |
 |
428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4期 |
清代臺南父子雙進士施瓊芳、施士洁對於「風水」的認知 |
洪健榮 |
民國104年12月 |
 |
429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4期 |
「時時捧筆扶、處處造金篇」:清末以宜蘭地區的鸞堂發展與現況 |
吳宗明 |
民國104年12月 |
 |
430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4期 |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及其檔案遷臺 |
王文隆 |
民國104年12月 |
 |
431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4期 |
湯姆生的1871年「荖濃Hong-kos的房屋」取景點追查 |
游永福 |
民國104年12月 |
 |
432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4期 |
隨情施設:臺灣、閩粵一帶民宅屋頂「風獅」考 |
陳磅礡 |
民國104年12月 |
 |
433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光復」:臺灣的1945專輯】導言 |
陳進金 |
民國104年09月 |
 |
434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 |
曾令毅 |
民國104年09月 |
 |
435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 |
曾獻緯 |
民國104年09月 |
 |
436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戰後初期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重整(1945-1950) |
洪紹洋 |
民國104年09月 |
 |
437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戰後臺灣關於「違警罰法」的批判內容與脈絡考察 |
吳俊瑩 |
民國104年09月 |
 |
438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臺灣高中生眼中的抗日戰爭:高中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 |
管美蓉 |
民國104年09月 |
 |
439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
喪事演戲慰亡靈:「司公戲」的初步調查與分析 |
楊士賢 |
民國104年09月 |
 |
440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臺灣儒學與書院的藏書目錄:以清代纂修方志為中心 |
林慶弧 |
民國104年06月 |
 |
441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迷霧中的緋櫻:1930年霧社事件的再現與詮釋 |
邱雅芳 |
民國104年06月 |
 |
442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臺灣近代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與日本海軍三大無線電信 |
顧超光 |
民國104年06月 |
 |
443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金色夜叉》在戰後臺灣的傳播與在地化 |
張師勤 |
民國104年06月 |
 |
444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原住民身份認同之研究:以苗栗後壠社、新港社為例 |
劉俊雄 |
民國104年06月 |
 |
445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2期 |
從史料談臺灣的槺榔 |
何孟侯 |
民國104年06月 |
 |
446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1期 |
基隆山龍脈傳說之符號權力初探 |
林全洲 |
民國104年03月 |
 |
447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1期 |
女神的容顏:新港奉天宮媽祖神像造形研究 |
李建緯 |
民國104年03月 |
 |
448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1期 |
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Hakka |
林正慧 |
民國104年03月 |
 |
449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1期 |
從「臺南廳公文書」再探臺南市町名改正 |
黃偉嘉 |
民國104年03月 |
 |
450 |
臺灣文獻季刊66卷1期 |
閱讀《費驊日記》發現費驊 |
曾華璧 |
民國104年03月 |
 |